书房文学 > 照影来 > 第六章 剑气近 1

第六章 剑气近 1

颖坤从贵妃院子里出来, 起初还走得很快,一出院门绕过围墙,步子就像灌了铅似的迈不动了。横穿宫城里余的距离,她也不知走了多久,走到来时的西侧门, 掌钥太监正在关闭宫门下钥。

在门口竟然碰见七郎, 他要趁夜进宫, 守卫认为时辰已过不让他进,即使他是金吾卫旧将也不能通融。七郎只说有急事面圣,守卫问他,他又不肯透露原委,卫士当然不会轻易放行。

颖坤一看见哥哥,浑身支撑她的那股力气就泄了, 冲过去抓住兄长的臂膀, 两腿一软差点跪倒。七郎连忙伸手扶她,碰到她右臂, 她吃痛吸气把手缩了回去。宫门处灯光昏暗看不清,七郎问:“你的手怎么了?”

颖坤的声音微微发抖:“不小心撞了一下, 无妨……”

七郎搀住她扶到一边, 焦急地问:“末儿, 你在宫里……遇到什么了?大嫂和你一起进宫,她午前就到家了, 说杜贵妃动了胎气即将临产, 太后赶过去照料。你怎么没跟她一起回家, 拖到现在才出来?”

颖坤道:“我、我放心不下贵妃,等她顺利诞下小公主才出来。”

七郎是把杜贵妃当小姨看的,听到她没事也舒了口气。日间他听说大娘把颖坤独自留在了宫中,本来担心她又要被兆言纠缠,转而一想贵妃临盆,皇帝总不至于这个时候还会去招惹别的女子,就没有赶来接妹妹。但是现在看颖坤的模样,她面色苍白手脚虚软,胳膊上还莫名其妙带了伤,能让她疼到忍不住的伤肯定不会轻。他心里又没底了:“末儿,到底出什么事了?你快跟哥哥说。”

颖坤看着对自己关怀备至无话不谈的兄长,有一个可以全心信任的人依靠,她心底的软弱害怕全都涌了上来,含泪哀求道:“七哥,我们回家禀明母亲,就回雄州去吧。我不能再留在这里了,今天我差点把贵妃和小公主害死……”

七郎看她神色言语,心里便已明白了几分,安抚道:“母亲病情已经大好,有嫂嫂们照应当无大碍,回去我就跟她说,让你先回雄州去。”

颖坤问:“你不回去?”

“我暂时不能走,是去是留要看……看朝廷如何安排调度。”七郎看了一眼宫门,三人多高的朱漆大门已经落钥紧闭,“我夤夜入宫就是为了禀报此事,不过宫门已闭,太后和陛下为贵妃忙碌了一天,明早再上奏吧。”

颖坤听他话语并不是为自己而来,不禁问:“什么事?”

七郎低声道:“我们在上京的线人刚刚送回的密报,大哥立即转寄给我,说宇文敩其实已经驾崩了。”

这消息一下让她忘了自己的烦恼:“真的?是确信?”

七郎道:“不能笃定。拓跋辛封锁了宫中的消息,秘不发丧,鲜卑人自己都还不知道。但是这么重要的事,我必须告知陛下和太后,让他们有所准备。”

颖坤略一犹豫:“事关重大,要不要现在叩开宫门入禀?”

七郎道:“我可没有那么大的权力夜闯宫门。毕竟消息还没有确信,不差这一晚上。”

颖坤讷讷道:“也好,太后想必也累了,再来这么大一件事……”

她绝口不提兆言,但七郎岂会不知她心中所想,叹道:“这件事对陛下来说,未必不是好事。”

承光九年五月,魏雍和十八年,缠绵病榻十余载的鲜卑皇帝宇文敩在上京皇宫崩逝,留下的是他疏于管理、被太师拓跋辛糟蹋得千疮百孔的一副烂摊子。拓跋辛自知无法掌控皇帝驾崩后的混乱局势,将皇帝遗体密锁宫中,一边手忙脚乱收拾残局。皇帝久不视政,朝事全交付拓跋辛处理,大臣们经月见不到皇帝一面,一时竟真被他瞒了下来。

春夏之际天候已暖,尸骸岂能久存,皇帝寝宫附近终日熏香也无法掩盖,拖了半个月不得不举丧。这下举国如沸油炸锅,拓跋辛虽然提前抽调重兵控制上京,但半个月的时间也不足以回天逆转。

宇文敩一死,首当其冲的问题就是这皇帝之位谁来继承。宇文敩现有十几个儿子,年长的已经三十多岁,年幼的还是垂髫小儿,全都是各宫嫔妃所生,皇后嫡出的太子早年薨逝。宇文敩晚年渴慕起长生之术,觉得自己能长命百岁,一直不肯再立太子。偏偏他这人亲缘又凉薄得很,对孩子也像对妃嫔一样,没有特别宠信厚爱的。所以这十几个皇子可谓机会均等,就看谁有本事抢到皇位了。

鲜卑体制不类中原,吴朝和梁朝的皇子都养在深宫,忌讳与朝臣边将结党,封王或成婚后出宫开府,不就藩地,手中没有实权。但鲜卑人还保留着游牧时的部落风俗,崇尚武功,成年皇子都可以分到土地,养兵蓄奴;其他非宇文氏的部族更是有自己的军队,自成一国,皇帝如果没有足够的威慑力,这些部族对皇帝的命令阳奉阴违也不足为奇。文帝仿汉改制,学去再多汉人的礼仪技艺书文,但是关键的皇帝集权这一步,还是未能拗得过守旧势力。

所以这场皇位的争夺,就成了多方乱斗。年长的皇子各自拥兵自重,争斗不休;年幼的也自然有想借机谋取利益的臣子支持,伺机而动。最终还是背后有整个拓跋氏族强兵支援、提前控制了上京的拓跋辛胜出,先后杀了三名带兵袭京夺位的皇子,拥立十四岁的宇文徊登基即位。宇文徊年纪尚幼,母亲是西域胡姬,早就撒手人寰,连个舅家亲戚都没有,可谓孤立无援,只是拓跋辛的傀儡罢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照影来

但是拓跋辛再怎么跋扈嚣张,名义上还是宇文氏的臣子,杀了三名皇子已属理亏,而宇文敩还有那么多儿子,他根本杀不过来。而他只是倚仗宇文敩宠幸而得势的佞臣,缺乏威信,难以服众,立了小皇帝,还是有两名皇子公然反叛,称他挟天子以令诸侯,妄图篡夺魏朝江山。

除了皇子不服,其他臣属又有几人甘心再受拓跋辛压制摆布。当年皇后太子和慕容筹被拓跋辛所害,这已是众人皆知的秘密,老皇帝却这么多年都没有为替发妻长子平反报仇,慕容氏的族人除了对拓跋辛恨之入骨,对宇文敩也早寒了心。那边皇子权臣打得不可开交,慕容氏的族长一纸檄文送到上京,细数拓跋辛的九大罪状,称皇帝如果不诛此奸臣,我慕容氏就此脱离魏国,自立为王了。

墙倒众人推,历来都是如此。魏国鼎盛强大时,确实“万国徕臣,四夷咸服”,自诩为四海共主,天子正统,连南边的中原吴朝都要对它俯首纳贡;然而一旦国势倾颓,内乱频起,周边那些臣服的国家一个个也脱离藩属,甚至想趁乱扩张版图,兴兵犯境。东面的高丽、女直,先前就与魏国时战时和、进退胶着,这种时候当先跳反;北面的室韦紧随其后;连西边与魏并不接壤、隔着几个小国的回鹘也虎视眈眈,意图趁机与之争夺西域的霸权。周边这些较大的邻国中,吴国反而是出手最迟的一个。

魏帝驾崩、上京动乱的消息传到洛阳不久,兆言便召集禁军欲挥师北伐御驾亲征,朝中主和的文臣纷纷上表劝阻。与以往不同的是,群臣在太后皇帝这些年兵制革新的熏陶下,或者说在明知皇帝好武主战的情况下,已不再像从前那样一味避战。毕竟被鲜卑人欺压了几十年,现在鲜卑显露颓势,不想欺负回去扬眉吐气的还真不多。

宰相、阁老等认为,鲜卑兵势强盛,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现在只是一时乱了阵脚,论兵力我大吴仍与鲜卑铁骑有些许差距,不如等他们内斗消耗元气大伤时再出手,则可坐收渔利不战而屈人之兵;年轻的皇帝则认为,拓跋辛把燕州精兵调回上京,此时恰是燕蓟兵力最空虚之时,盛夏即将到来对南国将士有利,此乃出奇制胜的最好时机,等上京纷争落幕安定下来,再与鲜卑争夺燕地就难了。

事实也证明皇帝是正确的。这边吴国君臣还在为何时出兵争论,那厢渤海女直已经先行一步,势如破之,十天内连续攻占营州、平州、滦州等地,直指燕蓟腹地。先前渤海女直老酋长的次子与拓跋辛勾结谋害太子,拓跋辛助其登上酋长之位,但很快又因为许诺的利益没有尽数兑现而闹崩,近十年来大大小小战事不断,燕蓟布防的重兵没对南朝派上用场,倒全用来打女直人了。拓跋辛的精兵一撤离燕州,渤海女直立即察觉,出兵骚扰沿途劫掠。

吴魏十年前签订的盟约仍在执行,如果说趁着邻国内乱收复燕蓟故地还让重仪礼要脸面的吴国文臣有点拉不下脸,那么攻打驱赶女直人就没有任何道义上的顾虑了。燕蓟的汉人虽然在鲜卑治下低人一等,但好歹被当做魏国子民,安居乐业;而渤海女直却只看中汉地膏腴富庶,趁鲜卑人无暇南顾时南下抢掠,并不想占为己有,攻占城池镇甸后将金帛钱粮掠夺一空,一路烧杀掳掠,生灵蒙难。

于是这年的七月初,吴朝君臣终于达成一致,由皇帝亲自挂帅,右威卫大将军薛纯为副,率禁军三万从洛阳出发,合太原、河北、河东之兵,在雄州会师,连同边境四州的数万兵力,共十五万余众,御驾亲征北伐燕蓟。

※※※※※※※※※※※※※※※※※※※※

补齐3000字,很抱歉补的还是没意思的话痨……

今天有事外出了,就写了这点,凌晨不会更新了,洗洗睡吧……

喜欢照影来  

(http://www.ccfang.cc/novel/-0-KKKKFKA2.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ccfang.cc。书房文学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ccfa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