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房文学 > 从综武开始征战诸天 > 第一百六十二章:仙学巨子

第一百六十二章:仙学巨子



  “丹道一成,就是仙,对自己的身体知道得十分细微,但是却对自己的生命力有多么强大没有最精确的把握。”

  “所以如果他们停住自己的六脉,断绝呼吸之后,也并不清楚自己能保持多久才醒来。”

  “神”说话依旧是不动声色,以一种漫漫,  悠然的语气叙说着。

  “也就是说如果让他们装神弄鬼,进棺材的话,他们很可能就真的坐化了,不会学王重阳,张三丰这些人醒来偷偷溜走。”

  “之前我跟你说,他之所以能成就,除了自己的修行外,  也与裴庆之有关,正是这样。”

  “裴庆之是何等人物?想要靠假死瞒过他的耳目,绝不可能!所以只能停住六脉,断绝呼吸,这样一来,就等同是真正的死亡了。”

  “而他并不是见神,没法像王重阳张三丰这些人一般重新醒来,停住六脉,断绝呼吸意味着真正的死亡。”

  “但正因如此,如果能够醒来,那便代表着,他对自身的洞察能力,控制能力,已经更近一层,  达到了古代如吕洞宾,王重阳,张三丰那些丹道大成的修练者的程度。”

  “只有在这一基础上,他才能够在炼出《灵空上人点穴秘诀》记载的所有药方子后,将饮食与体能上的缺陷早已补足,正式踏入见神不坏的至境,活到现在。”

  “但所有人都以为他死了,连裴庆之都是这么想的,并且在与其一战后,为了闭关潜修,跑到武当山去,一心钻研丹道。”

  “上层拳术,就是丹道,古往今来的拳术大师,能凝住气血,抱丹坐跨之后,无不往丹道的路上摸索性命,不浪费一点时间,一点精力。”

  说到这里,“神”一顿,看着前方拔地而起,气势磅礴的山川,被飞云荡雾所缠绕,势若飞龙,  实属一片绝佳的洞天福地。

  语气变化。

  “武当山,到了。”

  一九五六。

  “形意真诠,  李存义传·裴庆之整理。”

  “拳勇角抵之术,上古有之。古之谋国者,莫不重视拳勇之强族御敌卫国之用......”

  “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之谓也,如人之内有五脏,外有五官,皆与五行相合。心属火,脾属土,肝属木,肺属金,肾属水,此五行之隐于内者......”

  “形意拳以静为本体,动为作用,寂然不动,感而遂通,是化劲练神还虚之境。明暗二劲,是体用兼备。先将周身四肢松净,神气内敛,提肛实腹,气沉丹田;拳式中之刚柔曲直,纵横擗阖,起落进退之法,练则为体,较则为用。”

  “......”

  病榻之前,傅剑秋强撑着病体,听着徐重光将形意真诠的最后一个字从空中吐出,他面露微笑,怀着无尽的欣慰抬眸看了徐重光一眼,而后缓缓合上双眼。

  一九五六年农历七月十三,傅剑秋辞世。

  徐重光怅然若失。

  ......

  “道德通玄静,真常守太清,一阳来复本,合教永圆明。”

  一九五六年十月,徐重光三上武当山,他已辞去一切职务,决心正式出家,闭关潜修,仍然沿用当年徐本善所赐道号‘教礼’。

  时过境迁,如今的武当山已再无道总,当年他二上武当山,与群道因误会动手时,武当山人才济济,剑术高手数不胜数。

  但现在却又是何等的荒凉?

  又有多少武当道士、俗家弟子死在了战场之中。

  下山便再无归山日?

  望着眼前空荡且萧瑟的群山峻岭,徐重光不禁感到一股悲哀、悲凉的情绪从心头涌现出来。

  他想起那一年,师祖徐本善对他说的话。

  “我已经老了,武术的传承、前路,就交给你们。”

  “有没有前路,能不能保住传承,不在我,而在你们。”

  “如果在你们手中,武术注定要消亡,逝去,那便消亡,逝去吧。”

  “但我,愿做它的殉葬者”。

  而当时他的回答是——

  “若有一日,武当传承断绝,弟子一定会将师祖传授的功夫,重新传回武当!保得武当传承不失。”……

 

  “若有一日,武当传承断绝,弟子一定会将师祖传授的功夫,重新传回武当!保得武当传承不失。”

  现如今的武当,正是需要自己将功夫重新传回武当的时候了。

  徐重光这么想着,并下定了决心。

  一九五七年,徐重光在武当山正式收徒,以‘合教永圆明’,赐弟子道号“永灵”,正是龙门派第十八代弟子。

  此后,徐重光便在武当山,传授武当武术,同时继续钻研内外拳术、五宗丹道、中医药理。

  当年曾说要收集百家吐纳法,如今他便览千百部呼吸功法,通读各派拳谱。

  如此日复一日,徐重光只觉自己已经快要触及内功本质之时,忽然听闻道童来禀,言龙门祖庭白云观,有一人前来拜访徐重光。

  来人正是当今道教协会副会长,龙门派第十九代弟子,圆顿子——陈撄宁。

  这是一个徐重光无比熟悉的名字。

  陈撄宁,怀庆人,幼承家学,熟读儒典,精通诸子百家,学贯三教。

  十岁读《神仙传》,即萌生学仙之念,后来考中秀才,但却患了痨病,为了恢复健康,开始尝试修炼丹道功夫,果然逐渐恢复健康,于是便考入安徽高等法政学堂。

  但两年后,便因为痨疾复发而不得不辍学,为了驱逐痨病,陈撄宁正式离家,四处求师,侥幸遇到几位货真价实的高人。

  譬如剑仙门梁海滨。

  尤其是光绪三十三年,陈撄宁在安徽省怀远县亲自遇着高人,允许陈撄宁实地试验,证明仙家之说非虚,这才坚定了陈撄宁求道之心。

  于是他正式投入丹道之中,以数年时间,通读《道藏》,阅千百部秘籍。

  这是极其了不得的成就。

  在民国之前,受限于印刷手段,想要通读道藏是极难的。

  而民国之后,也只有两人能够通读了卷帙浩如烟海的藏经。

  一位是在峨眉山金鼎通读佛教《大藏经》的南怀瑾,一位是在上海通读《道藏》的陈撄宁。

  当然,徐重光也可以说是通读了百家拳谱,同时为了比较,还钻研了大量丹经道藏。

  同样的,陈撄宁也正是为了能有所比较,便特地跑去杭州海潮寺华严大学阅读佛经。

  但光有道教、佛教尚不够。

  近代西方科学兴起,陈撄宁于还自学化学,物理,西医,将仙学和西方科学结合。

  在一九二二年和一九三二年这十年里,陈撄宁与同道数人在家中进行了数百次外丹试验,终因军阀混战和日寇侵沪受到破坏,未获最后成功。

  一九五六年,道教协会成立,陈撄宁当选为第一届副会长。

  在现实中,此人是近代道教领袖,号称老君在世,功力到了出阳神的地步,但最后阳神冲举失败。

  在龙蛇中,此人亦是丹道高人,境界极高,不过跟拳镇山河里的张元辰一样,虽然境界高,但修道是为了求长生,去灾祸,灭病变,逍遥世界,所以不练打法,空有境界。

  而在这个世界的陈撄宁又会是怎样的了?

  徐重光对此说不好奇那是不可能的。

  ……

  “裴道长,久仰大名,见到你实在令我高兴。”

  陈撄宁不着道袍,常年身穿一袭黑色长衫,相貌清绝,虽然已经七十多岁,却仍然有一头乌黑色的长发,盘成个发髻,行走之间,很有一股庄子中大宗师的风范。

  而落在徐重光的眼里,又能看出许多常人所无法看见的东西。

  陈撄宁行走之时,身体站得正直,两脚走得平稳,筋骨松弛,缓缓而行,而且重心始终放置在脐下,这说明陈撄宁时刻在存心运气、养气。

  金庸小说中全真心法二十四小时不间断地修行,行走坐卧都练,这本身就是从龙门派丹道中提取的理念。

  如陈撄宁的全真道士,都多次强调行走坐卧,只不过是练功的四种不同姿势罢了。

  徐重光与陈撄宁各自掐诀见礼,口称“慈悲,慈悲。”

  道士之间见面,并非是说什么无量天尊,而是简单的“慈悲,您慈悲。”

  说起来徐重光与陈撄宁有许多相似之处。……

 

 

(http://www.ccfang.cc/novel/0NSKX252eZ.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ccfang.cc。书房文学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ccfa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