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房文学 > 东汉末年生存记 > 第一千零六十八章探查辽东

第一千零六十八章探查辽东


 荀攸正让部下计算在南海郡建造大船需要多少的费用。


 如今国内平稳,赋税虽然不高,但国库存的金银却越来越多,而且倭国那里每月都会送来不少的铜锭与金银。


 荀攸希望国库所存的金银与铜锭越多越好。


 荀攸见霍东来了,心里感觉有些奇怪,通常霍东一个月都不到他这里几次,而且上午他与诸葛亮刚刚与霍东见过面,霍东却再次来了,这让他有种不好的预感。


 霍东刚刚坐下,就有人端上了茶水。


 霍东端起茶杯喝了一口水,然后说道:“公达,刚刚我去了工部见到了韩东,然后观看了火枪的射击,这火枪技术已经颇为成熟,将来这火枪在战场上的作用不比火炮小,可以进一步降低北边游牧民族对我们的威胁。所以我决定扩大火枪生产坊,并且生产一千把火枪。”


 荀攸听到霍东要花钱后,就感觉胸口一闷。


 荀攸纵然不喜欢花钱,但知晓这钱不能省。


 如今的火炮的作用越来越大,要是这火枪能与火炮相提并论,纵然花费不小,也要把火枪生产出来。


 荀攸问道:“陛下,这建造火枪坊与生产一千火枪大约需要多少钱?”


 “我问了韩东一嘴,需要约五千贯钱,主要建造坊需要不少钱,日后制作火枪会减少许多的花费。”霍东说道。


 荀攸最终还是应了下来,他只能希望这火枪果真如同霍东所说的那样好用。


 有一点是荀攸比较放心的,那就是霍东不在意什么祥瑞,也不建造大的宫殿来浪费钱财,否则霍东一意孤行,那很可能会像秦朝一样。


 那些大族只是被霍东打怕了、打散了,但多少还是有些不甘,只要天下大乱,这些大族便会找机会聚众起兵。


 如今百姓有耕地,并且赋税不重,只要保持下去,国内就会越来越繁荣,那些旧汉的大族便不会有机会,并且随着新学与科举,那些汉朝的大族最终将会成为过去。


 敲定了火枪的事宜后,霍东便离开了这里。


 那些官员在霍东走后都松了一口气。


 霍东看着城里的这些百姓,霍东在安邑待的有些烦了,他有些想要去北面或者倭国去看一看。


 但他这一走,势必会有许多人前来劝阻,便打消了出去的心思。


 等到把国都迁移到幽州的蓟县之后,霍东想要出去可能会容易许多。


 霍东已经派贾诩去幽州准备迁都的事宜了。


 贾诩这段时间一直没有闲着,他带着一些人到处的走着,不仅勘察蓟县的情况,还要准备在一些地方建造关隘,防止北边的鲜卑等游牧民族南下威胁国都。


 贾诩来到了辽西郡的临渝县,他带着一些人出了临渝县城,然后向着东侧前进。


 贾诩来到了一个山丘上,他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水,如今正是热的时候,但为了迁都事宜,他不敢休息,这使得他这段时间已经瘦了一些,但眼睛还是一条缝。


 贾诩用单筒望远镜查看周围的地形,接着又拿出地图对比了一下,然后说道:“如果在此修建一个关隘,那必然可以节制辽东。”


 “文和兄,如今辽东等郡被我们掌控着,就不用浪费钱粮与人力修建关隘了吧。”贾诩身边的一个人说道。


 贾诩眯着眼睛看着远处说道:“如今国运昌隆,但在此修建关隘是为了日后计,这个险关可以用不上,但不能没有,而且这是关乎新国都的安全,我们不得不考虑周到。”


 刚才说话的人若有所思,然后说道:“如果在此修建一个关隘,的确可以进一步确保国都的安全。文和兄决定把此关取何名?”


 “名字还是陛下取为好。不过此处靠山临海,我会向陛下建议命此关为山海关。”贾诩捋着胡子说道。


 “山海关,好名字。”


 众人都认为山海关这个名字不错。


 贾诩让部下拿出临渝县的县图,然后找到自己在地图上的大概位置,贾诩用毛笔沾了一下装有墨水的瓶子,然后在地图上画了一个圈,接着写上山海关,然后把墨水吹干。


 贾诩让手下把地图收了起来,他准备回到安邑后就向霍东建议在此修建一个关隘。


 “继续向东走。”贾诩往山丘下走说道。


 “还往东走?再往东就进入辽东郡了。”一个人说道。


 “辽东安,则新都宁,我们去查看一下这辽东的情况到底如何了。”贾诩边走边说道。


 其他人听到贾诩这样说后,他们便没有了异议。


 众人下了山丘之后,多数的骑上了马,而贾诩则钻进了马车了。


 如今有了马镫,骑马方便了许多,那些年轻的官员基本都选择骑马。


 贾诩的年纪有些大了,再加上他有些胖,所以他选择坐在马车里。


 路非常的平坦,这条路是当初张辽打败乌桓后,俘虏了大量的乌桓人,然后便让这些乌桓人修路,修不好的话,那些乌桓人就会丧命,所以路基打的非常的好。


 贾诩经过几天的行路后,终于进入了辽东的境内。


 他们发现辽东这里的树木非常的高大,并且这里的耕地非常的平整。


 如今刚刚进入九月,麦子马上就要可以被收割了,一些百姓正在地里轰鸟雀。


 那些老农在庄稼长的时候非常喜欢鸟雀,因为鸟雀可以吃虫子,保住庄稼成熟。


 但当庄稼熟了之后,老农便开始讨厌鸟雀了,因为鸟雀会吃他们熟了的麦穗。


 贾诩与一个老农聊了起来,然后问道:“太公家里有多少耕地?”


 “总共五口人,约一百亩耕地。有许多耕地是我与家人开荒得到的,再多就种不过来了。”老农指着面前的一大片耕地自豪的说道。


 贾诩看着饱满的麦穗随风摇曳,在听到老者的话有些惊讶,因为根据贾诩的了解,像河东等郡一人也不过六、七亩的耕地。


 “那太公家里不用愁挨饿了!”贾诩说道。


 “还行吧,家里还养了两头牛、一匹马、四头彘,鸡鸭各几十只。”老人淡定的说道。


 辽东这里虽然一年只能收一茬的粮食,但土地肥力强,家家都有不少余粮,官府便多鼓励百姓养牲畜。_&  

(http://www.ccfang.cc/novel/3yR474.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ccfang.cc。书房文学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ccfa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