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房文学 > 大唐第一全能纨绔 > 第299章 长安大明宫

第299章 长安大明宫



  九一高地乃龙山之主脉,龙头所在,“头高二十丈”,地势十分高亢。站在大明宫含元殿向南眺望,整个长安城尽收眼底。



  只不过,现在的大明宫比历史上的早建成了十几年,但规模上,却要小上许多。



  其实,这也很正常。只要主体宫殿落成,能够让皇帝听政,能够让嫔妃后宫居住,以后再增宫添殿,也就是了。



  所以,九月十五日,李二陛下始御紫宸殿听政,百僚奉贺,也就标志着新宫建成,政治中心的转移。



  灭了高昌,又住进了新宫殿,再不受潮湿阴冷之苦,李二陛下的心情当然是十分愉悦。



  尽管在规模上还差强人意,可钱财滚滚而来,后续的修建也不是什么难事。



  看过徐齐霖的奏报,李二陛下更是喜悦。甘、肃二州的经营,出了他的预计,支应西域驻军已是绰绰有余。



  而且,据西州刺史王方翼的奏报,地方已经稳定,按照明年的农耕计划,秋收后将能解决两至三万驻军的粮草物资。



  三万驻军在西域,已是足够压制西突厥,以及西域诸小国。也就是说,一年后,西州将能自给自足,不用再拖累中央财政。



  而在甘州的示范带动下,邻近的凉州(现武威)也开始效仿。除了从丝路贸易中获利外,还上奏请拔棉种,明年也要规模种植。



  从这些奏报上看,河西的展形势是一片大好。只是都苦于人口不足,都向朝廷申请由关中移民。



  而从甘州开建设以来,关中移民已是过万,再加上“市籍”的奴婢和胡人,依然不能满足甘州对人口的需要。



  但甘州的展有目共睹,给移民的优惠政策也极具吸引力。如果任由移民自由选择的话,十有八九会是甘州。



  李二陛下不禁轻抚额头,考虑是不是用强制手段来决定移民的去向。否则,肃、凉二州,再加上西州,无论如何都无法与甘州相争。



  当然,徐齐霖的奏报上也算是提供了办法。那就是对外掠夺,战争俘虏;再有就是入籍大唐的政策,吸引外来移民。



  在开放包容的大唐初期,“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论调还不占主流,但对胡人的歧视却是平常。



  所以,即便是在大唐有官职的,如阿史那思摩、阿史那社尔、契苾何力等人。朝廷承认是唐人,他们也自认是唐人,但却没有一个庄重的仪式来确认。



  这哪行啊!徐齐霖在奏报中便说到了归化的条件和程序,还写了宣誓的草稿词,请李二陛下定夺。



  李二陛下对此倒是没意见,但要将这个政策放开,适用于大唐境内的其他胡人,却是有些疑虑。



  虽然“市籍”的推出,解决了朝廷要给良籍百姓分配田地的问题。



  但这种非农阶层的扩大,是否会影响到大唐的社会结构,造成对农民种地积极性的打击,李二陛下并不确定。



  至于战争俘虏,对外掠夺,李二陛下觉得现在还没有实施的空间。已经灭了高昌,周边哪还有战事?要是真打仗,他下道谕旨不杀俘虏,也就是了。



  正在左思右想,权衡利弊,马大秘报名而入,呈上了最新的奏报。



  李二陛下看到奏报上的署名,便是淡淡一笑,不以为意地打开观瞧。



  刚看了几句,李二陛下的脸色就变得严峻起来,皱起了眉头。



  原来,这是甘州长史的奏报,说的是有刺客入徐刺史府宅行刺。虽然在城中搜查,城门盘查,却终是未抓到凶手。



  入府行刺?!李二陛下对这个突事件十分地惊愕,也甚是震怒。



  刺杀朝廷命官,这是多久时间都没有过的事情了?特别是在天下已经太平的时候,竟会生如此耸人听闻的事情。



  徐齐霖在奏报上没有谈说此事,可见他也是一头雾水,不知道是谁要杀他。同时,他也是怕在奏报上一提,难免引起京城亲人的担心。



  “宾王,你且看过这份奏报。”李二陛下沉吟了一下,将奏报递给了马周。



  马周接过一看,脸色也变了。他沉吟了一下,拱手道:“陛下,此事非同小可,但追查却也没有头绪。”



  李二陛下微微颌,说道:“正因没有太多的线索,齐霖才没有写进奏报。只凭他一眼之下的刺客的身形体貌,有如大海捞针一般。”



  马周想了想,苦笑道:“这事还是要徐丞自己去办,谁与他有仇,谁与他结怨,应是他最清楚。”



  李二陛下沉吟半晌,说道:“他未有查勘经验,怕是难有所获。这样,朕派京兆府的查案好手去甘州协助。”



  “如此极好。”马大秘赞同道:“徐丞身边的护卫也不够精悍,似可派人予以保护。”



  李二陛下颌,说道:“便从千骑中抽调精悍,数名足矣。”



  说着,李二陛下把奏报收起,说道:“此事不可外传,以免徐充容知道。”



  马周躬身领命,却知道李二陛下并不只是怕徐充容担心其弟,而是唯恐这其中有更深的阴谋。



  待到马周退下,李二陛下思虑良久,心绪有些烦乱,便起身出了宫殿,信步在宫中漫走。



  徐齐霖还没有回京之意,是否要把他提前调回来呢?反正甘州的经营方略已经成熟,换个萧规曹随的官员,也不会造成多大的影响。



  李二陛下思索着,一时难以决断。



  或许是习惯使然,不知不觉中一抬头,李二陛下现已经离冰霞宫不远。虽然换了新宫殿,但内部的名字还基本保持,也是为了好记。



  隔着墙上的花窗,李二陛下看到一个身影在庭院内蹿蹦跳跃,十分矫健灵活。



  呵呵一笑,李二陛下不用瞅脸面儿,就认出了是孙不二这丫头。这丫头的功夫又见长进,翻的跟斗很好看。



  略微想了一下,李二陛下知道小昭入宫了。这个避暑的假期可够长的,徐惠这两天就叨叨,说小昭偷懒不回来呢!



  功课嘛,一个小女娃,不用抓那么紧。李二陛下对此倒不严格,在他看来,小昭、兕子的文化水平也够了,读书写字都没问题,吟诗作赋那得看天份。



  所以,李二陛下对徐惠的不满只是打趣和宽慰地说:徐家有一个才女就够了,给天下其他的女子留个出名的机会吧!



  想想小昭可能在殿内正被阿姐训斥,李二陛下有此不忍,略微犹豫了一下,迈步进了冰霞宫。



  孙不二已经长得高高大大,十三岁的年纪,在当时的女子中,已经算得成年了。



  见到李二陛下,孙不二赶忙停下把式,跑过去躬身施礼:“民女见过陛下。”



  “免了,免了。”李二陛下满脸笑意,他见到孙不二就很是喜欢,心中老是慨叹,自家的兕子啥时能长得这般壮实呢?



  孙不二经常进宫,连皇帝带妃嫔,还有公主都见过,也少了以往的怯懦,但起身后还是很恭谨的。



  李二陛下缓步向前走着,随口问道:“又练了新武艺啊,哪位师傅教的?”



  孙不二抿了下嘴,答道:“阿郎不在,奴家找家里的伍师傅学的。”



  “不错,身手愈矫健了。”李二陛下笑着点头,调侃道:“十三岁了吧,练得这一身武艺,可是不好嫁人吧?”



  孙不二脸红了红,捻着衣角说道:“阿郎在信里说了,徐家的女子不到十五岁不许出嫁。”



  哦,李二陛下愣了一下,停下脚步,好奇地问道:“这是为何?徐家有钱,养得起?”



  孙不二挠了挠头,说道:“好象也不全是。阿郎担心年纪小身体还没长成,出嫁有风险。”



  风险?李二陛下略一沉吟,便明白了所指的是什么。捋着胡子想了想,他觉得这事还是别和孙不二这个丫头说了,她好象也不太懂。



  “嗯,你继续练吧。”李二陛下摆了下手,示意孙不二不用跟着,迈步走向了殿门。



  早有宫人入内禀报,李二陛下未到殿门,徐惠便赶出来接驾。



  小昭跟在阿姐身后,小脸垮着,向李二陛下施礼拜见。



  一瞅就知道挨训了,李二陛下呵呵一笑,说着“免礼”,虚扶起徐惠,又看似随手地拉起小昭,领着丫头进了殿门。



  “今年夏天是真够热的,到现今才算凉爽了些。”李二陛下拉着小昭坐进长沙,笑着说道:“小昭在山庄可没忘了学习吧?”



  小昭微垂着头,好象有点委屈地答道:“回陛下,奴家在山庄天天都有看书练字呢!”



  李二陛下轻轻颌,说道:“休闲不忘学习,这便很好嘛!跟朕说说,都看了什么书啊?”



  小昭抬头看了阿姐一眼,说道:“奴家看了《老子》、《孟子》、《诗经》,还有《史记》。”



  “看得不少嘛!”李二陛下笑着说道:“那你跟朕说说,最让你牢记不忘的哪本书中的哪句哲言啊?”



  小昭眨着大眼睛想了想,说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善!”李二陛下拊掌而笑,说道:“人生哲理,莫过于此。”说着,他看向徐惠,问道:“爱妃以为如何?”



  徐惠知道这是李二陛下为小昭开脱说项,她刚刚也没太过严厉,见小妹答道甚好,也笑着说道:“小昭颇有悟性,人生于世,当通晓此哲言,贵有自知之明。”



  李二陛下眼睛的余光扫到殿角的几个盒子,知道是小昭送来的,不禁伸手一指,说道:“小昭,那可是你送来的?”



  小昭赶忙点头,说道:“是啊,是奴家精挑细选才送进宫来的。”



  “可有送给朕的?”李二陛下逗着小昭,似笑非笑。



  小昭从沙下跳下来,跑过去抱起一个盒子,笑嘻嘻地送到李二陛下手中,“这个是奴家送给陛下的。”



  李二陛下笑着打开,却不知道这个木头做的象算盘似的东西是做什么用的。



  小昭咯咯地笑着解释道:“陛下,这是足部按摩器,按在脚下滚动,舒筋活血,有助健康的。”



  说着,小丫头便蹲身给李二陛下扒靴子,嘴上还说道:“陛下您试试呀,感觉很好的。”



  徐惠赶忙蹲身下来,说道:“我来吧,你把按摩器拿来。”



  小昭起身把盒子里的按摩器拿下来,见阿姐已把靴子脱下,便把按摩器放到李二陛下脚下。



  “陛下,您用力踩着前后移动。”小昭仰脸儿指导。



  李二陛下先是好奇,踩着活动两下,不由得哈哈大笑,“有意思,原来是做这个用的。”



  小昭咯咯笑了两声,说道:“医家有言:通则不痛,痛则不通。常用此物,气血通畅,舒筋活络,还能散寒除痹。”



  哦,哦!李二陛下连连点头,笑道:“原来还有这么多好处,小昭费心了。”



  徐惠抚了下额头,眼见小妹把李二陛下哄得龙颜大悦,她也不好再说什么,只能让小昭过了这关了。



  自见了陛下,小昭就知道阿姐不会再说她了。其实也没说重话,对这个小妹,徐惠还是很疼爱的。



  而为了过这关,小丫头还是很用心的,甚至忍痛把奇石送来一块。她知道阿姐喜欢这个,便赶忙让宫人把那个木架子打开。



  哦,徐惠看到这块奇石立刻被吸引了目光。



  在深宫里,她并不太清楚奇石在外面是什么价钱。可看这块石头,浑然天成,象是一幅淡雅的水墨山水画,也知道不那么简单。



  “这是齐霖送来的?”李二陛下也打量着奇石,开口询问道。



  小昭摇着头,说道:“二哥不往家里送,这是我在奇石馆买的。”



  徐惠上前摸了摸,光滑如玉,看花纹,象山象水,可仔细看,又什么都不象,颇有些奇幻之感。



  “这奇石得不少钱吧?”徐惠心中喜欢,可还担心价格太高。



  嗯,嗯,小昭吭哧了两声,小心翼翼地伸出三根手指。



  徐惠看这三根手指,试探着问道:“不会是三百贯吧?”



  小昭嘿嘿笑着,说道:“只要阿姐喜欢,区区三百贯算什么呢?”

 

(http://www.ccfang.cc/novel/767LRSHcPF.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ccfang.cc。书房文学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ccfa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