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房文学 > 盛世文豪 > 第122章

第122章


 瀛洲多山地,也有平原。


 这么大一个岛,肯定不是全部用来当做军事基地。选好军事基地之后,这些将士们的家属也会慢慢迁徙过来,最终,会和北疆那些军营周边一样,渐渐形成新的百姓聚集地。


 附近渔民和土著也会朝着有将士的地方靠拢,以求庇佑,并且向其家属兜售东西。


 最终,瀛洲上的小渔村,大概会成为城镇。


 而那些土著的首领们虽然现在带着自己的子民们缩在堡垒中,但当军事基地建立起来,他们看着大晖的武力,也会走出堡垒,向大晖的军队投诚。


 事实上,瀛洲早就属于大晖。只是因为那时候皇帝并不重视海上,海岛也基本没怎么开发起来。所以瀛洲虽然属于闽州管辖,但连闽州沿海一些地方中央的管辖力度都不强,更别说海岛了。


 但当海军在这里驻扎,一切都不同了。


 瀛洲气候比闽州稍微好一些,毕竟是海岛,气温要舒适一些。但遇到台风过境,那就很是凄惨了。


 因为台风的事,第一个海岛上的海军基地,是否选在瀛洲,经过了很激烈的讨论。


 不过因为瀛洲岛屿土地面积广阔,且又正处于西方前往大晖京城海域的航线重要的关卡位置,最终皇帝陛下拍板决定,海军基地就建立在瀛洲。


 在这其中,余柏林让工匠试验出来的水泥也是众臣不再反对的重要原因之一。


 水泥再加上砖,很快就能建造起一栋坚固的房子,不需要大费周章的去采石材。


 海军基地的房子咨询了当地工匠的意见,又因为本地取材,就地烧制,建造十分便利。在余柏林的规划下,建造成了两层小屋,上层住人,以免湿热让海军将士水土不服,下层囤放东西。


 住宿区中绿树成荫,十分阴凉,让将士们看着规划图,都十分高兴。


 余柏林还加入了下水道系统,让他们告别了马桶的烦恼。


 不过每次比试输了的人,就从刷马桶变成了清扫厕所。


 至于家具,全是就地取材,砍伐的竹子。既清凉防虫,还十分耐用。


 关键是制作十分简易。


 因基地还没修建好,除了训练,战士们还跟当地老乡学了一手用竹子编东西的好手艺。


 因为余柏林道,他们屋里的东西都是简易的,自己需要什么,要么自己买,要么自己做。


 比起花钱买,当然还是自己做比较划算。


 至于修建基地砍伐的枯草之类,余柏林也废物利用,全做成了纸。


 有好一点的纸就到时候教导他们学习文化知识,差一点的就用来擦屁屁。


 大家都得讲卫生啊。


 为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余柏林制定了很详细的强军计划,因此还修建了十分气派的教学小院,都是清一色的二层小楼。


 之所以不修建高了,主要是因为没钢筋,怕台风一来,就吹垮了。再加上现在瀛洲地广人稀,他们要占更多的地盘,还为今后做准备。


 余柏林可以预见,只要大晖不倒,一直延续下去,完成蜕变。那么这个军事基地说不定会一直延续下去。


 余柏林并没有预料错。大晖的确抓住了机遇,政治制度平稳过度。而在瀛洲的这个军事基地,一直延续下来。甚至这中心区的二层小楼,经历了多次翻新,但仍旧保持了原有的模样。


 只是在院子正中间,多了余柏林的雕像。手握书卷,面带微笑,目光温和。


 至于封蔚的雕像,则在入门处。提刀跨马,怒目远眺。


 关键是,封蔚的雕像,虎背熊腰,满脸横肉,络腮胡子,好一员猛将,简直小儿止啼。


 若是封蔚看见那雕像,估计得瞠目结舌,大喊“这是谁,我不认识”。


 后世提起余柏林此次在海军基地的中所作所为,特别是增加文化课,被誉为现代军事教育的起源。


 后来在新华国成立之后,将海军基地搬迁,原址上建立了第一所海军军事院校。就是因为这历史意义。


 当然,当时海军基地的长官很不愿意。他们这一支部队在这里呆了几百年,说挪窝就挪窝?凭什么?


 这让当时政府花了很多时间,才说服这个军事基地的将领和战士们。


 当军事基地搬迁的时候,将士们对着两座雕像脱帽垂泪,弄得跟生离死别似的。让当时媒体大书特书。


 不过对于余柏林而言,这个有意义的地方变成培养华国海军将领的摇篮,还是更高兴的吧。


 只是,这时候,余柏林专门修建了这么大一片地方,说是给士兵和底层军官上课,让将士们抵触心理都挺强。


 将领们首先想的是,余柏林是不是想把文官那一□□进来,让士兵们读些四书五经,占用他们的训练时间。


 不过经余柏林解释后,又有北疆的成功例子在,他们便不反对了。


 高层将领们都是读过书的,并且文化素养都不差。甚至有些人如果从文,也能考个进士当当。这个时代的人骨子里还是崇尚读书人,余柏林爱兵如子,不在乎那些大老粗笨,愿意教这些士兵读书习字,以后他们退役之后,有这番本事,也能得个好生计。


 而中层将领,除了空降的,许多都是从底层拼杀上来的。当将领和当士兵的时候不同,你不通些文墨,不读几本兵书,不会与文人沟通,根本干不下来。


 听余柏林的课程规划,四书五经虽然有,但只是其中之一,最主要的是兵书史书甚至各地地理、风俗民情之类,甚至连海外都有。这些都是将领们所需要知道的。


 有些将领甚至琢磨着,若是余柏林亲自授课,自己不好意思拉下脸去求教,但是可以打着监督的旗号去蹭课。


 至于那些外语课,让将领们更是兴奋。


 这是要为打到外面而做准备吗?


 可以说,在大晖这么大个地方,当到高层将领的人,能力不错,背景更不错。


 背景不错,自然文化素养就高。


 再加上这群人都是去新大陆磨砺过的,对接受新知识并不抵触,甚至十分热衷。


 但对于士兵们而言,就是叫苦不迭。


 这么大年纪了,居然被逼着读书习字,那简直跟要了老命似的。


 他们很多人,要是能读书,谁吃从军这碗饭?


 至于算数之类,外语之类,要知道,数学和外语,到后世也是让学生们深恶痛绝的东西。


 但将领都同意了,他们也只能咬牙认了。


 谁让自己只是小虾米呢?


 而有学习就有考试。考到前面有奖励,考到后面不但会通报批评,考不及格还会补考。多次补考不合格,呵呵,到时候会有补课大餐和不可言说的惩罚等着你。


 这时候可没有什么人权,什么快乐学习可言。


 训练没完成,没打你板子就算好的。包下所有清扫厕所的任务惨不惨?


 这时候,一将领突然提起,余柏林在北疆的时候,就在军中传有“余阎王”的名号,对北疆将士而言,其可怖程度,比德王更深,是让士兵们闻风丧胆的人物。


 如今,他们终于体会到了“余阎王”的恐怖之处。


 于是余柏林“余阎王”之名,再次传开了。


 一南一北,最终传遍了整个大晖。所以武官,所有士兵,全都知晓余柏林“余阎王”之名,知道他的考试*。


 之后当学习朝着全军推广的时候,即使余阎王并没有负责其他营地将士学习之事,但将士们仍旧传唱着余阎王之名。


 谁让余柏林是最先发起此事之人,也是最终推广此事之人?


 文官们很高兴,认为余柏林是渗透武官队伍,是教化那些武夫;


 武官们也很高兴,认为余柏林是看得起武夫,是真正和武夫和睦相处,并且为其着想。


 反正余柏林推广此事在文武百官中赞誉极高,只苦了那些不但要训练,还要读书的士兵们。


 当然,这些士兵在学成之后,都对余柏林感激涕零。


 但在学的时候,都恨不得在心底天天钉余柏林小人。


 他们甚至编起了顺口溜来唱,余阎王,考试忙,让你三更死,不得五更亡。


 余柏林第一次不小心听到这极具瀛洲特色的小调之后,露出了迷之微笑。


 而后一群士兵遭遇了非人的补课折磨,这是后话。


 余柏林明明脾气最温和,时时刻刻都带着笑容。封蔚则天天在外面跑,对士兵训练很严格。但封蔚在将士们心中却不是那么可怕的存在。


 大概是封蔚虽然具有威严,但还是正常的极具威严的将领的样子。让他们爱戴,让他们服从,让他们愿意跟随。但并不可怕。


 可怕的是余柏林。


 封蔚知晓之后,对着镜子瞅了半天,然后对余柏林委屈道:“我这张脸还没你长的凶吗?”


 余柏林挑眉。


 谁要比谁长的凶来着?(www 网)  

(http://www.ccfang.cc/novel/8LYOz2.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ccfang.cc。书房文学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ccfa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