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房文学 > 诸天从拯救大明开始 > 第一百四十九章 意难平!

第一百四十九章 意难平!




 三宝太监郑和的大名,李云泽上学的时候就听说过了。


 这位可是真正的大英雄,开创了大明大航海时代的王炸开局。


 郑和本姓马,因靖难之役有功,朱棣赐姓郑。


 他应诏入宫之后,李云泽给予了相当的礼遇。


 不但出门亲迎,而且入了御书房就当即赐座上茶。


 见着之前被撤掉的沙盘又被抬了回来,郑和也是面露笑容。


 “郑伴伴。”李云泽招呼他来到沙盘前,伸手指着某处港口“这里是大明,你的船队出海之后沿着这条路线一路南下...过狮子国...到这里是木骨都束是吧。”


 “是。”仔细看着沙盘上地图的郑和,惊讶于这个沙盘的精细程度,甚至许多地方他自己都没见过没去过。


 “你这次再过去一趟。”李云泽的手,指着木骨都束也就是摩加迪沙一带往北指“从这儿一直往北,过这个海峡入红海...”


 “红海?”


 “是,听说这里的海域有大量的红藻,看着跟整个大海都成了红色似的。”


 李云泽解释了一句,手上却是不停,直接不断往上画线“别管两岸的荒漠,一路北上到这里。”


 他的手指在沙盘上某个极为狭窄,并且上下都是大海的地方点了点。


 郑和对此疑惑不解“从距离上看,倒是离木骨都束不算太远,应该能够开过去。可过去干什么呢?”


 “开运河。”


 李云泽正色而对“召集当地人,无论是用什么办法去召集,你都要召集足够的人手开通链接两片大海的运河。并且还要在那儿建造城池,留驻兵马。”


 “这边。”李云泽的手指按在已然是沙盘西边最边沿的位置上“这里是一大片的平原之地,有大河流淌极为富庶。不但能够提供足够的食物水源,还有足够的人力支援。”


 “你要做的,就是占据这里,然后建城开凿运河。”


 郑和很想知道,为什么要跑到万里之外的穷乡僻壤去占据土地,不过既然是皇帝的命令,他没有丝毫意外的只能服从。


 “占据这里,当然是有缘由的。”


 李云泽主动为他做了解释“北边这片海,就是古籍之中提到的泰西大秦所在的内海。你这一路上,其他地方都是真正的穷乡僻壤,虽有好东西可却形成不了大规模贸易。”


 郑和的船队往南洋,往西洋跑。


 一路上各种大小国家数不胜数,各种特产自然是应有尽有。


 可这些特产,大都是些香料,宝石,名贵木材,翡翠玛瑙,海产品等等物资。


 做交易运回来赚钱是肯定的,否则的话也不会引来文官们眼红妒忌要把宝船图纸一把火烧掉了。


 说到这里,李云泽之前办了件事情,那就是将千古狗杂刘大夏的老子刘仁宅,给安排进了杨荣等人党羽的名单之中。


 这是连出生的机会都不给那个狗杂留下。…


 这种生意没办法长期做,只能是隔上一段时间来一次。


 毕竟消费能力有限,能消费这些东西的,必然不是普通百姓之家。


 更重要的是,南洋西洋的各处国家之中,基本上都是穷的叮当响,甚至还有野人之国。


 大明的丝绸茶叶瓷器什么的,压根卖不出去。


 “海的这边。”李云泽的手指连点“国家众多,而且极为富裕。咱们的货物可以卖给他们赚钱做生意。”……

 


 “海的这边。”李云泽的手指连点“国家众多,而且极为富裕。咱们的货物可以卖给他们赚钱做生意。”


 做生意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在于军事方面。


 只是现在说这些太早,也没必要。


 郑和仔细查看着沙盘,还拿工具丈量距离,心算着时间与路程。


 最后他起身向着李云泽行礼“陛下,臣领命。只是此去万里之遥,旅途之中不知道会有多少意外之事,前期准备工作必当详细,耗费也是巨大。”


 “此事无需担忧。”


 李云泽当即慨言“全军之中寻找愿意举家迁徙过去的,给予补助与当地分地分房的安排。建造全新海船,要大号的那种。各种后勤物资补给全部优先供应,要人给人要物给物。朕已决定再发行一期拓海国债,专门用来支持你。”


 郑和大为感动,再三行礼“臣必当为陛下占据此地,必当为陛下建造此运河!”


 “嗯。”


 李云泽上前将其搀扶起来“这是个漫长的工程,可能船队要来回好几趟。运河建成之前,你们一定要占住了跟脚,朝廷这边的支援也不会停。两片大海之间的距离也不算远,可以先把生意做起来。”


 “至于运河建成之后,就叫其苏伊士...不行,就叫其镇西运河!”


 “臣,领命!”


 干劲十足的郑和去忙碌出海事宜去了,这次出海估摸着最少也得两三年之后才能成行。


 因为规模太大,比之前六次下西洋要庞大的多。


 李云泽也会在技术上给与其巨大的支持,像是各种航海工具,远程无线电通讯等等。


 忙完了这件事情,李云泽找来了于谦。


 “陛下,此乃三舍法。”


 于谦看完了李云泽给自己的扎子,立马就知道这说的是什么。


 “朕知道是三舍法。”李云泽伸手指着他“朕要复行此法。”


 所谓三舍法,本是王安石变法的项目之一。


 就是用学校教育取代科举考试,算是惊天动地般的变革。


 蔡京的三舍法则是进行了改良,将原本局限于太学的三舍法,推广到了州府之中。


 李云泽这边,又做了一定的改变。


 首先是县学,读书人要先到县学上学,之后每年考试取成绩优异者,去往州府上学。


 之后州府这里的学校,也是通过考试挑选成绩优异者,去往太学上学。


 到了太学这里,就是分为外舍、内舍、上舍三等。


 “上等以官,中等免礼部试,下等免解。”


 说白了,就是通过连续的考试来确定出身并且授予官职,使科举考试沿着简单化、实用化方向发展。…


 已然是有些类似于后世的国考了。


 李云泽对于科举里的诗赋、贴经及墨义,以及什么八股文完全没兴趣。


 用这些通过科举选出来的大臣,大部分都是能力不足。


 而教育考试,却是能够针对性的实行相关教育,其实用性远在科举之上。


 “陛下。”眉头紧锁的于谦开始说难处“八股科举乃太祖钦定...”


 “改!”


 “陛下。”于谦连连叹气“行三舍法就要废科举,天下读书人必然鼓噪啊。”……

 

 

(http://www.ccfang.cc/novel/AC27FHKH4dI.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ccfang.cc。书房文学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ccfa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