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房文学 > 全能大佬又A又飒 > 第85章:迁楚地之民

第85章:迁楚地之民



  不过,他们也不得不承认。 

  公子恒的这一主张,很有建树。 

  只是,可能有失偏颇。 

  正所谓,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有舍必有得! 

  吴国要是迁都于郢,有利有弊。 

  具体来说,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哪怕是孙武、范蠡这样有着远见卓识的大才,都不好说…… 

  “不妥!” 

  听见公子恒的迁都之主张,还不等庆忌发言,站在一边的公子熙便勃然变色,朝着庆忌进言道:“父王,恒弟所言,大缪也!” 

  “金陵,为我吴国之军事、政治、经济之中心,父王定都于金陵十余年,而吴国大兴,成就霸业。” 

  “金陵是为我吴国的龙兴之地,岂能随意迁移?” 

  “不可否认,郢都、宛城,的确是天下之重镇,吴国迁都于那里,可保故楚之地安宁,社稷得以永享太平。” 

  “然,我吴国的根基何在?” 

  “吴国的根基在于江东,而非是江西,动辄迁都也,尤其是从金陵远远的迁到郢都或者宛城,恐怕吴国的臣民都会有所异议。” 

  “此为国本,妄动国本,怕我吴国有肘腋之疾,日后更有累卵之危!” 

  “……” 

  公子熙所说的这一番话,也不无道理。 

  实际上,这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哪怕是庆忌,都一时之间很难取舍。 

  “父王!” 

  公子恒立即反驳道:“金陵固然有王气,龙盘虎踞,坐控江淮,却偏居于东南一隅之地。” 

  “若一直定都于金陵,儿臣唯恐我吴国的霸业仅限于南方,而非天下!” 

  “宛城、郢都的地理位置险要,且依山傍水,有形胜之地,进可攻,退可守。” 

  “若迁都于郢,则我吴国可居于全国之中心,使直道、驰道,甚至是水网漕运四通八达,不拘于一格,让吴国各个郡县的有异心,不敢轻举妄动!” 

  顿了一下,公子恒又道:“再者说,郢都原本便是楚国的王都,有天然的王宫要塞,不必吴国兴建多少工程,修缮一番,便可入住。” 

  “若迁都于宛城,则我吴国可更进一步,接近中原,联合宋、郑、鲁、卫等中原诸侯,与晋国争霸,为大吴成天下霸主,奠定根基!” 

  “请父王三思!” 

  公子恒的远见卓识,也不是一般人所能比拟的。 

  迁都于宛城,或是迁都于郢,对于吴国而言,大有裨益。 

  只是这其中的弊端,其中的风险也不少。 

  想当年,庆忌谋求中原争霸,进击到周王室的王畿之地,与郑国的时候,范蠡曾一度劝说庆忌迁都于宛城。 

  不过当时庆忌权衡利弊之后,并没有采纳范蠡的这一主张。 

  而今故事重提,如之奈何? 

  要知道,天下大势是会改变的。 

  而今的吴国,早已经不是昔日的吴国。 

  不论是争霸天下也好,还是要稳固故楚之地,吴国都必须要强有力的镇压住原本楚国腹地的黎庶。 

  让他们不敢轻举妄动。 

  “大王,臣以为恒公子所言极是。” 

  站在一边的治粟内史范蠡朝着庆忌躬身行礼道:“金陵作为我吴国的王都,承载了大吴十余年的国运,足矣!” 

  “而今形势所趋,吴国之大敌,心腹之患,是为晋国,已非其余国家。” 

  “是故,臣以为大王当从恒公子之主张,迁都于宛城,巩固国本!” 

  “……” 

  孙武、伍子胥、阳虎三人,都不禁深深地看了一眼范蠡。 .

  



 本章完

 

(http://www.ccfang.cc/novel/BJ1Hbb-0E2L.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ccfang.cc。书房文学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ccfa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