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房文学 > 从恢复高考开始 > 第四百零二章 手稿

第四百零二章 手稿

常不为现在买卧铺票那是一点问题都没有了,不管是通过正规渠道,还是通过其它的手段吧,都行。

当然心不甘情不愿的就数常无为常必为两个了,但是那有什么用呢?小细胳膊能拧过大腿吗?

常不为唐金萍买了好多的东西,包括给二姨,二姨夫带的,好歹算是把这些大包小包的都送上火车了,挥手告别老爸老妈和二个弟弟,老妈照旧眼泪哗哗的,当妈的么,就是这样,哪头都掂心着,哪头都放不下,咋整,哭呗……

分赴各地的推广知青劳动服务公司运作模式的调研员们陆陆续续的都出发了,205和505的兄弟妹妹们也都跟着调研员们陆陆续续的走了。

这些兄弟妹妹们跟调研员不一样,调研员是国家重臣,是负责推广指导工作的,事事都得讲究政策。

而兄弟妹妹们则是要保证调研员和调研工作顺利进行的,所以,这些兄弟妹妹们临走的时候,常不为告诉他(她)们:

“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各级领导同志务必充分注意,万万不可粗心大意。不过哈,我强调的告诉你们:讲政策那是调研员的事情,讲策略才是咱们的事情。”

“到了地方之后,找一个茬口,抓一些最大的混混,打到服!以此立威,坚决杜绝地痞混混们干扰染指知青劳动服务公司的服务项目,这就是最好的策略!”

“知青劳动服务公司运作模式的推广,只要没有大大小小的混混们来捣乱,那就成功了一半了!”

“为什么?”

“就是因为“知青劳动服务公司”所经营的所有项目,都是服务行业的项目,在现阶段,几乎都是是个正常的人就能干的活。”

“成本小,利润大,见效快,就这几条,就决定了竞争的激烈和残酷性,所以一定要把地痞混混们压制住,不许他们干扰、染指“知青劳动服务公司”的所有项目,才能保证“知青劳动服务公司”运作模式的推广工作顺利进行。”

“但是,光靠打服,那并不能真正让地痞混混们口服心服加佩服,怎么办?”

“打服之后悄悄地给他们指一条“明路”:去深墟洪涳那里“淘换”那些小电子产品:像什么电子表了,计算器了,磁带了啥的,都是小来小去的东西,成本低,利润大,见效快,甚至比“知青劳动服务公司”的项目还要赚钱!”

“但是,介个事儿嘛,只适合这些地痞混混们去干,因为...因为他们是地痞混混,地痞混混就是坏人,坏人是可以不讲规则的嘛!”

恩威并重,才能征服人性!所有205的兄弟们,没有一个不想在常不为的屁蛋上狠狠的踢一脚的!什么人嘛!这不是教我们做坏事儿吗?我们堂堂正正的国家干部怎么能够...怎么能够...不这么干是真特么不行啊!

没说的,一人擂了常不为一拳,一人又给常不为竖了一个大拇指!

所有505的小妹妹们,那都是满眼的小星星,无脑的信服!

其实,一天天的,常不为就是工作上的事儿多,他在家跟不在家没啥大区别,有他是五八,没他也是四十。

眼错不见,常晟就被唐金萍送走了,等到许岩婳想起来找常晟的时候,早就没影子了。

院子里的人也都习惯了,知道常晟该回来的时候就会回来,该走的时候就会走,没有啥告别不告别啥的,省得整的撕心裂肺的,没用。

唐金萍交代唐嫂,好好的照顾家里,睡觉的时候警醒点,按时的接送常晟回家看看,以唐嫂的身手,一般般的小毛贼三个五个的一点问题都没有,有了大问题马上就联系唐三。

常不为请纳五爷看住咱们自个儿的那个产业,就是那个“废品回收公司”。

原本纳五爷是一点都没看好这个啥“废品回收公司”,不就一收破烂的么?北京人谁干这个呀!丢份!你常不为一个堂堂的有一定级别的干部,你家里收破烂你,磕碜不磕碜哪?我纳五都跟着你丢人!

可是,万没想到哇!那是真的万没想到哇!就这二三个月,收上来的瓶瓶罐罐,石头古玉,旧书旧画旧字帖,那就差点把那五爷的眼睛都给亮瞎了呀!

那五爷都认为是好东西的物件,那能差得了吗?有一件东西,连常不为都不相信,竟然收到了一本用毛笔手写的古书:“香祖笔言”。

准确的来说,这不是一本书,这应该是古人所写的一部手稿,经过粗略的翻看,常不为可以确定,这是一个前人的笔记,年代应该是清朝初期,因为在手稿里面,多次出现了康熙和顺治皇帝的年号。

这部手稿的保存不是很好,在手稿的前半部,有明显的由于虫蛀、汗迹、油渍、灰尘等物所引起的霉变,很多字体都变得模糊不清,难以辨认,下半部的品相倒是不错,只是语言是用文言文的形式书写的,隐晦难懂,但大致意思倒也能够弄清楚,其内容包罗广泛,多为作者论衡其说,抒发个人情怀。

手稿的最后十几页,却全部都是一些诗作,多为一些七言绝句,在后面这十几页诗作的下方,均印有一枚红色篆体印章,奈何那五爷和常不为并不认识那几个篆字,更是无法从其中找出作者的来历。

其实,这部手稿并不是“香祖笔言”,是那个旧书的封面缺了那么一条子,常不为估计是一个“笔记”的“记”字,把那个右半边刚好弄掉了,就成了“香祖笔言”了。

常不为就来到学校请教过人大还有燕大的老教授们,问他们这个“香祖笔记”是个什么来历,这些老教授一听,居然有学生来请教“香祖笔记”?孺子可教也!马上就引经据典的给常不为普及了一回历史知识。

原来,这个手稿的主人是清朝初期的王士祯,王士祯原名士禛,字子真、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所以也有人称之为王渔洋,身为汉人,死后康熙帝追谥为文简,可谓是皇恩浩荡,新城(今山东桓台县)人,是清初时最为杰出的大诗人。

王士祯出生在一个世代官宦家庭,祖父王象晋,为明朝河南省布政使,王士祯五岁入家塾读书,六七岁时读《诗经》,在顺治七年的时候就去应童子试,并且连得县、府、道三考第一,那可是相当于现在的小学中学外加高考状元了。

 

(http://www.ccfang.cc/novel/IfFEf2.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ccfang.cc。书房文学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ccfa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