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二章:大明发展
除去华汉国外。
这两年的时间,大明也没有闲着。
虽然因为大明战败,而让南洲,东洋等国失去了依靠,最终难逃被灭的厄运。
但是这并没有影响到大明国内的发展,建设。
特别是很多华汉国的新技术购买引进,也加快了大明如今的建设进程。
其中第一个被大明引进的是烧制水泥。
如今沥青,混凝土已经开始大规模应用,水泥对于华汉国来说也无需再对外保密,于是除去推广到民间,让民间设立水泥厂外,华汉国还将水泥烧制之法,以五百万两白银的价格,卖给了大明。
而有了水泥,大明各地也开始大规模水泥路建设。
加上从华汉国购买的三轮车和自行车,也开始在大明新修的水泥路上奔驰,飞驰。
如此也加快了大明各地的联系。
只不过和水泥路不同,三轮车和自行车的技术,华汉国并未公开,故而大明只能购买,不能仿制,制造,生产。
除去水泥外,大型水车以及其配套的木制纺纱机和织布机也是大明引进的第二项华汉国的技术。
这是由于谦亲自力主引进的。
在见识到华汉国那廉价又精美的布匹和丝绸后。
于谦等人也认识到了大明与华汉国之间的差距。
而华汉国这边已经全面更换蒸汽机加上钢铁制织布机,纺纱机,实现了大工厂生产。
这些木制机器加上水车原本只能作为报废处理,既然大明想要,一台八万两,一共卖出五万七千台,合计四十五万多两白银,也算大赚了一笔。
而有了这些机器,大明苏州织造和江南各地的织布工坊也纷纷更换了新式织布机和纺纱机,提高了效率和产量。
然而机械效率提高,原有的小农经济,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也因此打破,很多农家因此失去了唯一的收入来源,只能进工坊赚取微薄的月钱。
加上效率提高,对于原材料的需求也大大提高,各地便开始了一轮种植桑树,棉花的热潮。
而棉花,桑树的大量种植,也挤占了原有耕种农田,使得粮食产量锐减。
加上效率提高,产量增大,不可避免的带来了价格大降,再加上各地价格怎么降也比不了华汉国的产生更加物美价廉。
为了竞争过华汉国的商品,这些新产丝绸,棉布几乎刚一生产,就只能以更低的价格对外贩卖。
而原料价格不能降的同时,只能尽量压榨,克扣农民的月钱。
于是使得农民,底层百姓的收入因此同样锐减。
于是江南地区没过几月,便闹起了饥荒和粮荒。
特别是浙江,福建,江西等地,最为严重。
朝廷为此也只能从他地调粮前来赈济。
然也仅仅只是杯水车薪。
于谦等人根本没有想过事情会闹到如此地步。
可为何刘建没有这些麻烦事,反而大明有呢。
于谦等人不知。
这些大明培养出来的官吏又怎会知道,刘建在实现大规模工业生产,扩大原料种植,培育的同时,提高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增产,使得各地并不会因为缺粮而闹出饥荒。
加上全新的商业贸易政策,鼓励百姓发展个体户,前往市集,市镇之中贩卖各种农产品和农副产品。
以此增加百姓的收入。
再加上各种福利补贴和政策。
一同造就了如今刘建麾下的繁荣,百姓的富足。
俗话说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提高了粮食产量,又在各地大规模开荒,开垦出南洲,东洋,东北三处大粮仓,未来还有天竺和东大陆等地的粮仓等着开垦,开荒,拓荒。
加上只有三十税一,如今又被刘建下降为百分之五的超低又统一的农业税。
【推荐下,野果阅读追书真的好用,这里下载 www 大家去快可以试试吧。】
如今刘建麾下根本不会因为粮食问题而出现动荡。
更别说通过个体贸易,农产品贸易,百姓手中有钱了,自然更加不会出现动荡和不安。
但这些大明内部的官员确并不明白,也不懂得个中精妙。
他们只会调粮赈灾,开仓放粮,安抚百姓,开垦荒地。
但饭都吃不饱,荒地再开垦,开荒,最后也会被那些豪强,恶霸以各种理由兼并。
加上一些官员从中渔利,同时各种赋税,劳役一样不少。
就算于谦等人经常劝朱祁镇下旨,轻徭薄赋,修养生息,也挡不住下头人,上下其手,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加上水泥路的建设又需要动用大量民力,徭役。
最终也激起了各地民怨,民愤。
很多百姓纷纷揭竿而起,反抗官府和朝廷及各地恶霸,乡绅。
然而这些大多都是零星叛乱,且各自为战,最终也被明军无情镇压。
最后也是朝廷出面,杀了几个违法官员,安抚好了百姓了事。
虽然最后事态平息,但于谦依然没有放松。
如今随着杨溥去世,杨寓,张辅退居二线。
大明内阁也变成了曹鼐,马愉,陈循,苗衷,高谷,于谦六人。
其中曹鼐是首辅,马愉是次辅。
不过王振依然是司礼监掌印太监,加上其提拔了曹吉祥为司礼监执笔太监。
司礼监大权也因此落入王振之手。
如此则形成了王振掌内廷,曹鼐掌外朝的格局。
但面对如此危局,困局。
面对如今内外交困的大明。
王振明显有些束手无策。
虽然王振早年也曾考过秀才,但实则并不出众,不然也不会进宫当了太监。
面对困局,就算王振有些飞扬跋扈,也只能暂时收敛了一些。
与曹鼐等内阁一起,商议出了一套应对当下困局的妙招。
首先学习刘建,将土地一分为二,设立所有权和使用权。
所有权归大明朝堂,使用权则归地方个人。
为此曹鼐,陈循,高谷等人以及朝中大员亲自带头将自己的土地所有权交给了朝堂。
各地士绅,豪强见此纷纷效仿,此事便算顺利完成了。
完成土地分离后,众人便开始牵头,命各地官府效法刘建,挖掘水渠,引入那购买来的大型水车,引水灌溉农田,以期提高粮食产量。
最后众人又命各地减免税赋,并继续效法刘建,鼓励百姓将多余的粮食和农产品拿出去贩卖,所得银钱可自行留用。
一番操作下,各地困局也得到了一定的缓解。
众人心情也稍缓一番。
虽然困局暂时得解,但是众人不知的是,这只是表面解决了一些问题。
实际上各地虽然所有权收归朝廷,但这只是名义上的,各地土地依然在地方士绅,豪强之手,百姓要想耕种土地,要么开荒,要么只能耕种士绅,豪强之地,而开荒所得,最后也会被士绅,豪强所兼并,这一点实则并没有改变。
其次各地虽然减免了税赋,然而这在各地官府及豪强恶霸之中,不仅没有降低,反而因为各种摊派,巧立名目而加征,多征。
最后,虽然这些大明精英开始学习刘建改造,改革大明,但是也只是做了一些表面文章,更深的一些改革,如私有制改革,土地改革,商贸改革,独立税制改革,统一农业税和商税改革等等,并没有推行。
只学其一,不学其二。
这也造成了虽然一些问题得到了缓解,但是很多实际问题依然存在。
诸事想加,最终必将危及大明国运。
(http://www.ccfang.cc/novel/Jrb2vopAbWL.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ccfang.cc。书房文学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ccfa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