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房文学 > 争魏 > 第两百八十二章

第两百八十二章



  一整个冬天,杨峥都在安置流民。



  然而人手始终不够。



  权衡之下,让青营中刚到十三四岁的孩子全部毕业,成为宣义掾。



  掾者,左吏也。



  这也是没办法的办法,先上车后买票,边做事边学习。



  宣义掾、宣义郎、宣义令、宣义使、宣义司丞,层层往上。



  好在新任的宣义掾们不缺热情和学习的动力。



  一个宣义郎带五个宣义掾,从安置流民开始,逐一寻访,逐一登记,哪里人士,有无家人失散,有何困难……



  一开始用的是缣帛,这玩意与货币等值。



  杨峥卖了这两年的盐和马,以为自己不缺钱,但看过鲁芝今年的用度汇总,与明年的开支预算,着实吓了一跳。



  西平已经不是以前的西平了。



  彷佛是个雪球,越滚越大,短短数月,人口就膨胀至二十五六万。



  还有府兵、俘虏、流民等等一系列的开支,变成了一个天文数字。



  缣帛用不起,就只能改为木简。



  但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有买卖。



  洛阳的左伯纸大量贩来西平。



  这玩意儿说贵也不贵,杨峥就采购了一批,制成小册,优先拨给宣义司。



  不得不说,效率提高了不少。



  年轻的宣义郎宣义掾们虽然经验不足,但办事较真。



  在青营和杨峥的努力下,流民没有一个受冻饿而死的。



  这对宣义司来说是个不小的成就,为此杨峥还特意制作了一面小锦旗以资奖励,自己的字太丑,上不了台面,也不知道写些什么,总不能写个先进集体优秀青年?



  抓掉了几百根头发,废了几快一匹锦帛,终于弄出四个有点人样的字:以人为本!



  不了鲁芝和杜预看到后,大为称赞。



  “将军此言,合圣人之言。”



  杨峥也只当他们拍马屁了。



  其实很多事,只要以人为本,不忘初心,就不会太坏。



  而这时代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把人当人。



  底层黔首只是奴隶、牲畜,甚至有些时候,连牲畜都不如,随意欺压和宰杀。



  就如眼前,很多妇孺只是与亲人失散了。



  散布于安定、武威、南安,不是被豪强抢去做了家奴,就是被邓艾、胡奋抓走做了屯田客。



  而屯田客基本就是牲畜的代名词。



  九野营从渭南屯田传回的情报,让杨峥大开眼界,刷新了对屯田的认知。



  “今后这就是你们九野营的重任,联络他们的家人,暗中发展,静候时机!”杨峥指着一摞小册对孟观道。



  “唯!”孟观大为兴奋。



  这年头通常走高端路线,要么策反豪强士族,要么策反将领官吏,而杨峥走底层路线,算是给孟观打开了一个新思路。



  倒也不是杨峥不愿走高端路线,问题是人家看不上自己。



  “凉州细作来报,胡奋推行奴隶、待归之策。”孟观有些气愤。



  杨峥一愣,然后不觉失笑,这两人倒是有意思,抄袭都上瘾了。



  凉州的情况不同于西平。



  所谓奴隶、待归、治民,都只是一个表象而已。



  问题的根本在于解决土地分配问题。



  胡奋不可能背叛自己本身的阶层,也没那个魄力把刀伸向豪强士族。



  他若敢这么玩,形同革司马家的命,司马家也会革了他的命。



  “我的东西,别人学不来。”杨峥自信道。



  孟观满眼敬意,“将军乃天降之人,胡奋、卫瓘凡夫俗子,拍马难追!”



  这个马屁……有些接近事情的本质。



  杨峥这个穿越者,可不就是天降之人?



  “行了,去忙你的吧。”一句无心之言,杨峥也没放在心上。



  奴隶、待归、治民三等民之策施行已经三年多。



  奴隶屯田,提供主要粮食,同时转化俘虏。



  待归,则化羌胡为汉。



  治民,增强身份认同。



  都是有明确目的的,一步一步模湖他们的种群意识。



  胡奋、卫瓘这么抄,也不能说完全没用,武威的羌胡不比西平少,然而豪强士族,始终是他绕不过去的一道坎,没有土地,人心始终是悬着的。



  最早的一批奴隶还有一年就转为待归,兴奋异常。



  这几年的汉化之策推行的不错,境内以束发右衽、讲汉言为荣。



  三等民之策实际上是个筛选的过程。



  若不会汉言,则只能一辈子停留在待归阶层里,不能为官,不能经商,不能骑马乘轿。



  军中也是一样,从伍长开始,都要经过宣义郎的审核,若不会汉言,什长就到头了。



  所以越来越多羌胡,把他们的孩子送到青营。



  即便天赋平平,只要能读会写,有些武艺,出来就是个什长或者宣义郎。



  但若有些天资,则立刻乌鸡变凤凰。



  这种诱惑不可谓不大。



  刘珩、孟观、苏泓、庞青四人在青营中已经成了榜样。



  不知什么时候起,西平就流行起取汉名。



  这年头,汉民黔首都不曾有名,什么大目、大眼凑活着叫就算是名字了。



  羌胡更是石头木头的,随便取,更多的人一生连个名字都没有。



  宣义郎登记造册的时候,引起了他们的极大的兴趣。



  很多人第一次发现,木片和纸上的几个字,原来就代表了自己。



  好奇心瞬间就被调动起来。



  九野营汇报,羌胡中有三成的人改姓杨……



  什么杨狗儿、杨阿猫、杨小儿、杨三刀的名儿大行其道。



  还有一些更奇葩的名字,让杨峥目瞪口呆,怀疑羌胡是故意在骂自己……



  尤其是军中,很多羌卒跟随了自己多年,大部分都是杨姓。



  也有些头脑灵活之辈,提着几斤羊肉、几升粮食,去找汉人书生和宣义郎,给取个周正的名字。



  这才终于不用一股脑的姓杨,有人干脆就以周、秦、汉为姓,再配以表字,颇为大气。



  杨、周、秦、汉、姜、白、胡成了西平七大姓氏。



  喧喧闹闹中,嘉平二年就这么过去了。



  嘉平三年在风雪呼啸中扑面而来。



  士卒、百姓的餐桌上,多了些肉食。



  市井村落间,多了很多奔跑玩耍的稚童。



  忙碌了一年,杨峥难得的与妻子儿女聚在一起。



  冬天也没啥别的活动,只能大被同眠,姜阿怜、彭青蝉身体好又怀上了。



  夏侯才女依然没有动静,成天苦着脸,闷闷不乐。



  杨峥不得不抽出时间多陪她。



  然而平静而没羞没臊的生活,转眼就被东边传来的消息打破。



  嘉平三年二月初七,太傅司马懿病逝的消息传遍大江南北。



  汉末三国最后一位绝顶人物离世,新的时代已然滚滚而来。



  随之而来的是机遇和挑战。



  /131/131302/31240356.html

 

(http://www.ccfang.cc/novel/MRPEOmOaMZq0.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ccfang.cc。书房文学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ccfa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