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房文学 > 争魏 > 第六百一十四章 设医

第六百一十四章 设医



  并州、漠北、襄阳战火滔天。



  但秦国境内却非常安宁。



  均田制一旦展开,就有了自己的生命力,一开始是杨峥自上向下推动,后来就变成百姓自发的共识。



  杨峥巡视渭北的田地。



  春耕早已完毕,田里的庄稼长出青苗,清脆的绿色漫延至天边,农夫身影点缀其间。



  均田制释放了生产力。



  百姓得到自己的田,无比上心,白天除虫驱鸟,晚上守夜,防着野猪野兔祸害田地。



  不少农户干脆就在田埂上搭个草棚。



  这时代人的辛劳是后世无法想象的,只要给他们分了田地,他们就像牛马一样辛勤劳作。



  华夏真正的底蕴其实就是他们。



  一个个强盛的王朝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从地里“长出来”的。



  “扶风、京兆、汉中、冯翊、北地、安定、天水荒地被开垦三成,加上屯田司的二成土地,各折冲府共三成,司隶开发近七成。”鲁芝听杨峥的劝,不再事必躬亲,而是总揽全局,索靖、陈寿、李密在麾下听用,繁琐的事都交给掾吏去做。



  杨峥道:“如此说来,还是人口不足?”



  “蜀中迁入关中人口一百七十万,迁徙大致完成,关中有民两百六十万,足以与司马氏争锋。”



  其实很多百姓一户有两百多亩田,即便有耕牛也耕种不完。



  大多数都采取轮耕,以休养土力。



  过度耕种会导致田地肥力下降。



  偌大的关中只有两百六十万人,压力并不大。



  能保证每一个人吃上饭,甚至吃饱饭。



  只要过了这两年,尽量避免大战,秦国就会迎来一个小爆发。



  田地之事交给鲁芝,杨峥没有任何顾虑。



  现在的秦国分工明确。



  杨峥掌兵权,决定秦国往那个方向走,杜预、张特都督一方,卫瓘运筹帷幄,鲁芝、索靖负责大后方。



  秦国蒸蒸日上。



  均田制为秦国打开了天花板,突破和爆发指日可待。



  不过中原细作传回的各种情报,似乎司马家要更快一些。



  解散屯田客之后,士族豪强和百姓疯狂开垦荒地。



  司马昭趁机编户齐民,清丈新开垦的土地。



  大士族司马昭奈何不了,但小豪强却还管得住,不少荫户逃亡,加入占田的大军之中。



  曹操修建北方水渠系统后,黄河两岸的冀、青、兖、豫都是产粮重地。



  河东、南阳、弘农也都是钱粮重地。



  司马家的江山越来越糜烂不假,但这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伯父以为荆襄大战,我军可以插手否?”



  这场大战持续快两个月。



  丁奉凭借水军控制了汉水,但施绩迟迟拿不下襄阳。



  吴军当初士气如虹,现在则有些萎靡。



  “大王自有良策,何必问臣?臣为大王管好这关中田地和百姓即可。”鲁芝笑道。



  似乎一场大病后,鲁芝的心态也变了。



  在朝中不争不抢,有机会也尽量让给索靖、陈寿、李密等青年才俊。



  也不为自己的两个儿子谋前程。



  上一次杨峥提议将他二儿子升为太守,没想到他直接拒绝了,说德不配位,才能不足,居于高位,害人害己。



  “让吴晋争夺荆襄,我军在旁牵制,消耗两国实力如何?”杨峥说出自己的想法。



  这种大战当然不是十天半月就能结束了。



  东吴与曹魏历次大战少则半年,多则一年。



  站在秦国立场上,襄阳被东吴攻陷可以接受。



  司马家就面临上庸三郡和荆襄两个方向的夹击,一定会在南阳部署重兵。



  “东吴虽奋力一击,然司马氏经营荆襄多年,东吴名将只有丁奉,陆抗虽有才名,却不为张布、濮阳兴重用,偏居西陵百里之地,此战东吴定会无功而返。”



  鲁芝的想法差不多跟杨峥一样。



  但凡这种靠一个人支撑着的势力,最终都是独木难支。



  诸葛武侯何尝不是如此?



  二宫之乱,陆家、施绩站在太子一边,步家站在鲁王一边。



  小小一个西陵,陆抗与步协就隐藏了矛盾。



  步家跟施家关系也不好。



  若是放大,吴国的矛盾不知有多少。



  杨峥笑道:“无功而返是他们的事,但孤定要让此战拖延下去!”



  难道有这么好的机会。



  如果不是东吴出兵,很可能司马昭的十万中军就压到了太原,马隆的压力会变得更大。



  太原是战略重地,但问题是离中原近,离关中远。



  秦国的力量要投入太原,需要先北入河套,转云中雁门南下,再入晋阳。



  而太原的对面就是司马家的重镇河东与上党。



  马隆能守住太原两年,绝非庸碌之人能办到的。



  这两年就是秦国的战略机遇期。



  杨峥望着北面,天下能不能破局,就看庞青、刘珩、卫瓘能做到什么程度了。



  整合草原势在必行。



  “大王难道未发觉,近几年大秦出生婴儿增多,夭折的也颇多?”鲁芝似乎不想在军事上谈论过多,以他如今在秦国的地位,除了杨峥就是他了,连杨峥都要尊称他一声伯父。



  所以杨峥知道他怎么想,高处不胜寒,高处也引人嫉恨,鲁芝是想辅佐杨峥,成就秦国,而不是当一个权臣,所以能让就让。



  “哦?倒是孤疏忽了。”杨峥自己的孩子都夭折了几个。



  如果连他这个秦王的子嗣夭折率都这么高,可想而知普通百姓。



  健康水平上去了,人口也就增多了。



  这时代医术发展是个小巅峰,战争瘟疫,诞生了不少名医。



  不过百姓看病仍然困难。



  看病难、看病贵不止是后世的专利……



  汉末张角就是靠施符水治病,而掀起浩浩荡荡的黄巾起义。



  “大王均田分地,去百姓之困苦,立在当下,然百姓之疾病不可能听之任之。”



  “伯父何以教我?”其实汉末死在瘟疫疾病上的不低于死于饥饿、战争。



  “大王于青营开设医学,何不推而广之?于每县每乡每里设立医官?将士是大王的子民,百姓亦是大王子民,不可厚此薄彼也!”



  杨峥老脸一红,天天盯着司马家,盯着天下,倒是把这些忘记了。



  青营学医子弟,大多成为军中医官。



  思索一阵后,决定建立一个体系起来,“确实是孤疏忽了,青营子弟以后不输送军中,学业有成,转入地方,加宣义掾,纳入地方政绩考评,医术高明,则升为宣义郎、宣义令、宣义使,另外,长安成立太医院,以皇甫谧为太医大学士,各郡各县成立医馆,民间大夫、郎中每月可到官府领取一头羊、一石粮食。”



  最容易诞生科学的地方,恰恰是医学。



  “若有不合理之处,还望伯父指正。”杨峥想了想,又补充道。



  行不行,还要看具体推行。



  鲁芝拱手道:“大王此举功在千秋!”



  /107/107629/28525534.html

 

(http://www.ccfang.cc/novel/MRPEOmOaMZq0.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ccfang.cc。书房文学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ccfa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