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房文学 > 我和四爷互穿后[清穿] > 第55章 第五十五章

第55章 第五十五章


 武拂衣以胤禛一个月的荤菜做担保, 在询问老九对东瀛有没有兴趣时,她的潜台词不包括把它给拆了。


 什么?让胤禛一直吃素食可以吗?


 回答是显而易见的,他能够做到虔心茹素一段时间。


 换句话, 拆一拆东瀛也不是不行。


 武拂衣自认向来都不暴力, 本意也就是搞亿点点矿产而已。当下,先纠正了胤禟瞎说大实话的嘴瓢。


 “九弟, 你误会了。我想说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拆了一艘海船, 总不能白拆。拆了船知道它的构造, 也就到了真实体验的时候, 该坐着海船去东瀛转一圈。”


 “这样啊……”


 胤禟悄悄藏起隐秘的失落,还以为四哥要搞一把惊天动地的事。


 转念一想也明白不切实际。


 哪怕红衣大炮能炸开城门, 但没有听过有什么利器能将一个岛屿拆得四分五裂。


 四哥是人, 又不是呼风唤雨的神。


 胤禟很快把小失落抛之脑后,乘坐海船去东瀛逛一圈也不错。


 放在一个月之前,他不会有如此强烈出门放风冲动, 但是辛辛苦苦拆了许久的海船, 要不多做点什么总觉得亏本了。


 摆到面前的问题,凭什么让康熙允许他们出东洋?


 胤禟迅速思考起来,大清能够立即开采的铜矿与银矿都不算富足。


 东瀛实行锁国政策,往年与大清的交易设有限额,而且推出了信牌制。顾名思义,想要进行贸易就要获得德川幕府给的许可证。


 然而, 从秧参案来看所谓的严格规定也有漏洞的,哪里都有走私贸易。


 虽然索额图倒了,但那一条贸易线没必要废弃,可以由朝廷接受继续做下去。


 派谁去一探究竟?


 肯定是派生意经验丰富的。


 胤禟下意识抬头挺胸,觉得自己又能行了。


 比起八哥推荐他在江南查索额图的一笔烂账, 去东瀛坑一笔大的,那才能体现他的价值。


 武拂衣见状,大致推测出胤禟脑洞开到哪种程度。


 老九不是傻子,结合最近发生的事,他要是没有丝毫判断与联想力,那么一堆生意也不用做了。


 海船往东瀛跑了一趟,总得把路费给赚回来。


 而究竟是先想坐海船所以要赚回路费,还是先想赚钱所以去开了船,因果关系没必要分得清清楚楚。


 武拂衣却又给胤禟泼一小盆冷水,让他的脑子稍微降一下温度。老九愿意去东瀛转一圈固然不错,但别在没成事时就表现得太兴奋了。


 “听闻曹寅有意经营铜矿生意,他身在江南更知海贸诸事。如果汗阿玛需要几人出行东瀛,你说选熟不选生的可能性是否更大?”


 胤禟的靠谱度忽上忽下,他可别瞎嚷嚷。一日不正式出海,一日就有可能就被谁截胡了。


 武拂衣不介意由别人主导出海事宜,只要让她上船就行。等到了海上,那就是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


 但必须考虑某些人阻拦雍郡王上船。原因能是各种各样的,一来怕海上风险,二来是怕利益受阻。


 康熙在开放部分海贸易后,从未让皇子出海,只是派底下官员去交易。


 此次,走私案的利润被爆了出来,以往派内务府去经营的海贸账目有没有掺水,也是要打一个问号。


 如果派皇子把交易价格给摸查得清清楚楚,那以后还能多少赚差价的空间?


 假设一家店铺,东家非常信任掌柜,掌柜也效忠东家。


 但是东家对于商品的货源地、运输的了解九成是通过掌柜称述,长久以往,掌柜能保证不去中饱私囊吗?


 哪怕东家的本意是默许掌柜可以抽成,但东家将货源详情搞得一清二楚与模棱两可,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状态。


 康熙与曹寅就是类似关系。


 江宁织造隶属内务府,亦官亦商。


 曹寅效忠康熙,而他连续四次负责圣驾南巡花销不少,这些钱要从哪里来?


 武拂衣推测,康熙以往很可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他对东瀛贸易有看中,但又不够重视。


 起码不会像是重视三藩、准格尔部那样的重视。因为东瀛隔着一片海,而其他的是陆地上的威胁。


 地理环境限制了思维的边界。


 哪怕有海船出现,哪怕海上贸易展开多年,哪怕明朝有过倭寇侵边,但是远虑太远,不如先应对近忧。


 这次惊爆走私案,反倒是一个契机。


 让康熙对东瀛投注足够的重视,而不能让某些人混淆视听将此糊弄过去,继续维持以往海贸的交易流程。


 某些人说谁?


 可以是胤禩。他若是想与江南官员交好,或是暗中与曹家走得近一些,那么势必会从中出力保住曹家的利益。


 当下,武拂衣给胤禟浇一盆冷水就是让他口风紧些,别在老八面前瞎嘚瑟。


 疏不间亲,话也不能直白了说,要迂回一些。“九弟,可别觉得汗阿玛一定会把我们放出去。不说旁的,你想出海的消息传到宜妃娘娘的耳中,一定会担忧你的安全,你得先让她安心才是。”


 至于德妃是不是会舍不得老四出海?


 那就要说母子关系没那么亲厚,有时也是一桩好事。


 何况,武拂衣不把德妃当亲娘,不可能事事顾忌她的感受,这就是与胤禟最大的区别了。


 胤禟闻言,正想说江南与京城相距甚远,额娘怎么可能知道他想偷跑去玩。


 话未出口就想起一个人来。他身边是没奴才胆敢打小报告,但架不住八哥做事不避讳八福晋,万一郭络罗氏传点消息回去呢?


 “四哥,你放心,弟弟会安排好的。”


 胤禟决定了,这回绝不对外透露一个字,对八哥也是闭口不提。


 反正八哥对出洋也没兴趣。这种差事风险度太高,又很难说要耗时多久,不是他喜欢做的活。


 “那就好。我们拆船的举动也瞒不了太久,是时候回江宁了,回去后你把握一下措辞。”


 武拂衣猜测康熙已经知道两个儿子拆家的消息。


 这时候就要看胤禟的演技了,如何才让人们不把拆船与出海联系到一起去。


 当然不能全指着老九保密,更要做提前准备,让康熙觉得派老四去是最妥当的事。


 这就要看胤禛的折子写得怎么样了。


 仅仅有白银利润不一定能说服康熙派皇子远行,还得有一些其他因素。


 胤禛就是在找这个“其他”。


 俗话说,以史为鉴,可知兴替。


 一百年前,正是明朝万历年间,张居正已经去世。


 彼时,东瀛岛上,丰成秀吉以武力一统全国,结束了战国林立的局面。


 他就对高丽发出文书,“吾欲假道贵国,超越山海,直入于明,使其四百州尽化我俗。”①


 通俗点说,丰成秀吉一统东瀛之后自信心爆棚,想要接道高丽入侵明朝。高丽不听从,那么就先把它给干趴下。


 然后真就打起来了。


 当时,明朝作为宗主国出兵援助高丽,双方军队在高丽境内直接交战。


 值得注意,这场战争并不是一次性打完。


 万历二十年至二十一年打了第一波,以明朝、高丽方面获胜。


 东瀛同意和谈,但丰成秀吉开出的条件令人瞠目。


 比如远嫁明朝公主为东瀛皇后、高丽送一皇子入东瀛做质子、高丽誓言永不背叛东瀛等等。


 这样的条件很离谱,明朝又占据上风怎么可能同意。


 偏偏,和谈还就进行下去了。


 因为明朝使臣沈惟敬与东瀛谈判代表小西行长等人大胆合谋,伪造了《关白降表》,说是丰成秀吉甘心投降。


 这就是两头骗。


 明朝朝廷以为东瀛有诚意投降,丰成秀吉以为明朝按照他的意愿封王,但事情没有往木已成舟、将错就错的方向发展。


 纸包不住火,真相总会浮出水面。


 丰成秀吉直接撕毁谈判协议,第二次又攻打高丽,而明朝方面再次出兵援助。


 这一过程中,丰成秀吉却因病去世。哪怕东瀛瞒住了消息,继续对抗明朝与高丽的军队,但依旧惨败。


 同时,德川家康瞄准了丰成秀吉死后丰成家内部混乱,一举将其吞并,东瀛进入了德川幕府统治时代。


 胤禛提及这段前朝往事,没有将重点放在战争输赢上。


 如今,德川幕府与清廷没有频繁的官方往来。


 这是德川幕府发出锁国令所致,但不能忽视东瀛实行过一段时间的朱印船制度。


 对于哪个国家的船能停靠东瀛港口,与哪家做生意全凭东瀛自己做决定,从未将清朝视为宗主国,更谈不上臣服。


 昔日丰成秀吉的野心,德川幕府又会不会将其重新上演?


 想要做判断,起码要去了解一下东瀛现状,但这件差事仅仅交给曹寅或其手下真的靠谱吗?


 明朝的沈惟敬就是一个先例。


 这个人确实在万历年间的战争中做出过贡献,利用刺探到的情报帮助明朝在战场上取得胜迹。同样,也胆大包天伪造东瀛降书欺瞒君上。第二波战役的开打,他有逃脱不了的责任。


 转回当下,不是不信任曹寅,而是再多派一些人,能从不同角度观察东瀛。


 胤禛将这份折子改了一遍由一遍。


 遣词造句既要不质疑康熙选心腹的眼光,又要引起皇上对东瀛的重视,而后还要暗戳戳地提议让雍郡王去就是最佳选择。


 末了,他有点不情愿地加了一笔。


 捎上胤禟也行。九弟花大价钱买了船,胤禟看在银子的份上应该能靠谱点,会好好观察东瀛,想着捞一笔而值回船价。


 武拂衣读了折子,挑不出毛病。换成她是康熙,也会同意雍郡王出行。


 至于四阿哥的武力值不够,这一点可以用侍卫保护来弥补,去东瀛需要带上清醒的头脑与持有公正的态度,武力值不是最重要的。


 折子最后不情不愿捎上胤禟那一段更不失为点睛之笔,将那种傲娇的态度拿捏得恰到好处。


 叫康熙看了,能刚好读出老四“我愿意带你玩,但我就是不想承认。你别谢我,谢我也不认。但你要是你敢不谢我,我就给你冷脸”的别扭。


 要的就是这份别扭。


 这让雍郡王更像一个有情绪的人,冲淡了在分析东瀛威胁时的冷静敏锐思维,也就减少一份威胁性。


 武拂衣暗中点头,这种情绪还得胤禛动笔。换做她,还真写不出三分精髓。


 正好符合了对外编出的瞎话。


 两位皇子居然拆船,而且还是不常往来的雍郡王与九阿哥一起拆的。这事听着就离谱,总得有个由头。


 起因可以很简单。


 很多人都认为雍郡王与九阿哥闹过不愉快,因为曾经九阿哥把老四养的狗尾巴毛给剪了。


 话赶话旧事重提,老四说起九阿哥真要有本事就别只会剪狗毛,有本事把海船给拆再拼上去。胤禟被挑战也来了劲,说拆就拆。大手一挥买一艘船,还与四哥比一比谁拆得好、拆得快。


 这番前因,令人嘀笑皆非,却还真像九阿哥能做出来的事。


 编此段子总比说实话好。胤禟不会说其实是不想呆在江宁,怕被无辜卷入索额图一事中,然后被四哥忽悠着拆了船。


 康熙也许会相信老九冲动,但对于老四参与其中的原因还会怀疑。


 那也不妨直言本来只是想观察海船的安全性,刚好赶上九弟来了,索性也就研究彻底点把整个船拆了。


 武拂衣做好了能做的准备,甚至还想过了以什么货物代替秧参销往东瀛。她琢磨着万事俱备,只欠去康熙面前要一个批准。


 “等一下。”


 胤禛叫住了武拂衣,“你不觉得还漏了一件事没有做?”


 武拂衣被问住了,她想得挺齐全了,还能有什么事?


 “如果你说出海时间,我觉得宜快不宜迟。有关航线,索额图的手下交代了那条走私的线路,而每一次出航都是有风险的,我做好心理准备了。”


 “是啊,你都准备好了。”


 胤禛不咸不淡地说,“那我呢?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海船都没有女子登船,难道打算让我打道回府?”


 胤禛拒不承认是被勾起好奇心想要出洋看一看。


 他觉得自己在思考一个很实在的问题。两个人分隔在海的两端,万一之中途遇上事故,突然身体换回来了怎么办?


 记得老道士的话,四阿哥遭难受伤之时,指不定要他去受着。


 他可不想再没有半点准备被人揍一顿了。上一回是面对大哥,好歹胤禔没下死手,谁知道这回在海外会不会遭遇离谱追杀。


 因此,两人还是离得稍微近一些,好歹让他知道事态的发展进程。


 武拂衣恍然大悟状,她就说好像把什么给漏掉了,原来把胤禛给漏掉了。


 “是哦,还有你哦。先别管你怎么上船,有一个小问题,你会游泳吗?据我所知,武氏本人是不会的,没有肌肉记忆。你用武氏的身体练过游泳吗?”


 “没练过,但这不是问题。”


 胤禛说得肯定,虽然他本人不擅水但并非不会,教会这具身体又有何难。


 武拂衣:真的吗?她怎么有点不信呢?


 作者有话要说:  ①出自,丰臣秀吉致书朝鲜国王书  

(http://www.ccfang.cc/novel/SefE6IJJFR.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ccfang.cc。书房文学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ccfa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