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房文学 > 塔防战略 > 315 外层空间治理

315 外层空间治理



  随着怪兽与核爆数量攀升,被毁及污染的沿海地区越来越多,地表物流链压力也更大,航天系统抓紧最后的窗口期,为太空体系努力着。



  六月初,c国三站系统全部名额放出,还没上天的宇航员全都到c国某航天中心集训。



  自物资储备阶段启动以来的几个月里,总共有二十支电磁火箭因各种原因炸掉,不过对比整体发射量,发射成功率相当不错,以物资为基础,最后的人员数也就可以定下来了。



  此刻已经在天上的人数为130人,按早期计划,该数字会扩张到两百人。



  与各大集团做技术资料交换放出的名额也是两百人。



  最后是根据物资储备顺利程度,以及一些补充要求增加的人员数,凑个整数,一百人。



  另外还有三十名顶级运动员出身的。



  其中运动员的任务最简单,生孩子和参与医疗实验。



  会出现这种岸排,还是大家担心低重力环境下生孩子带来的自然难产和手术风险。相比军人的训练系统,国际水准的运动员更强调全身爆发力,对太空医疗系统的进步会有帮助。



  计划最终月宫安置一百六十人,未来空间站一百人,剩下的全部在鲲鹏空间站。



  按国籍划分,c国人在月宫的占比达到93%,未来空间站71%,鲲鹏空间站仅有65%。



  从支出与收益角度出发,无疑是亏了血本,不过看人类基因续存,这个比例就很容易接受了。



  到这个阶段,太空层面的自主管理体系也出台了。



  参考了c国外星人分析团队,对章鱼所在世界的研究结果,采集地外资源的团队负责总体管理。



  既月宫的级别最高,另外两个纯粹依赖外部资源输入的次一级,自己管自己。



  这不是拍脑袋做的随缘决定,经过了大量专业人士的分析和论证。



  土球、《星球战略》、章鱼所在真实世界,有着各种各样的治理体系。



  土球的治理体系首先被排除,因为土球各国的体系,绝大多数都是为了与其他地区竞争而生成的。太空里的物资太珍贵了,如果因为内耗出现额外的物资损耗,会显著降低太空技术进一步发展的速度。



  《星球战略》里的体系,比较接近科幻作品的常态,基于人杈、自由勘探等,形成的外星开发体系。



  假如没有怪兽危机,人类正常发展下去,很可能就会走这条路。



  理由是跨国财团巨型化趋势短期内无法逆转,过不了几年,稍微几个这种体量的集团联合,就有着不亚于大型实体国家的经济与研发实力。



  与国家实体不同,财团眼里人命只是一串金钱数字,借由子公司实际操作,不会牵连集团声誉,他们可以承担更大的失败风险,一旦前期探索表明外面某行星有开发价值,并且财团手里恰好有航天技术,他们的行动甚至会更快。



  而求稳的国家实体,即使行动规模更大,也会因落后一步,难以在太空环境下限制财团行动,最后必然形成妥协局面,共同开发。



  继续演化下去,出现私人行星也是迟早的事。



  行星都私人化了,星际世界大战还远吗?



  剩下的是章鱼所代表的奇特世界。



  除了章鱼本人在闲谈中偶尔吐露的关键词,研究团队也从游戏里根据关键词搜到了很多书籍。



  经过论证确定,那是任由行星级文明自生自灭,管理层只管地外事务的管理构架。



  很容易就看出,这是个专门为“太空人”准备的管理体系,排除掉母星情节,具备相当的合理性与可行性。



  此时呈规模的开发还只延申至月球,通讯延迟不到三秒。随着太空疆域扩大,当超空间通讯的发展出现瓶颈,伴随探索距离增加,通讯延迟会达到几百上千年。



  那种程度的延迟下,人类常识下的任何治理方式都没有实际意义,只有外星人的资源分级框架,才可能真正做到预防太空大战。



  再来,是基于对地外文明的防备。



  人类早几十年开始向地外发送电磁波信号,最初的目的非常单纯,寻找外星人。



  但不论怎么想,能接收到信号并且很快回访土球的文明,并不是土球能对付的。随着时间推移,主动寻找也变成更多以被动式电子望远镜,寻找地外文明迹象。



  有没有,不知道。



  会不会在几百年后,突然有外星团队接到之前发送的电磁波信号,沿着发射路径回访?也不知道。



  防备地外文明的攻击,经过研判,也是由太空人来做更合适。



  以今天的电磁发射规模,一个月投送到外层空间的物资勉强超过一千吨。即使科技再发展一些,突破大气进行物资投送,万吨级恐怕也到头了。



  够打太空战争吗?



  这点物资,甚至都不够在太阳系内普遍部署监视探测点。



  而小行星开发,随着飞船与设备成熟,月产能突破十万乃至百万吨级并不是很难想象。



  因此对外星人的反抗,还是要依赖太空人的太空资源搜集与加工能力,大气内的人只负责喊666即可。



  基于以上几个基本观点,以及对太空人后续进化方向的预判,最终做出分离大气内外管理体系的决定,在大气外采用资源决定论,掌握资源的便掌握指挥权。



  该管理体系,便于六月起试行。



  试行过程中实际还是地面指挥,月宫相关人员做复读,积累标准流程经验,不过月宫也有一定物资协调权,决定储备物资在各站点的分配比例,调整幅度不得大于总量5%。



  之所以有个调整幅度限制,还是土球和月球的距离决定的,哪怕有旱魃乙、丙两型核动力货运组,但核动力组本身将货物从低轨道快递至绕月轨道,仍然需要传统发动机近四成的燃料,损失的物资质量相当于抵达月表物资总重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具体差异取决于地月相对位置。



  六月起,还有一套新东西进入交付阶段。



  早在近两年前,航天系统专家们已经意识到工业生产中的全体系通用零件,能带来设计生产效率的飞跃,并由此启动了一个子计划。



  这种关系到上百个工业门类的重大工程,难度极高,哪怕其中一个零部件的设计,也要求项目带头人对多个工业门类生产装置有深入了解。



  本计划动用了师生、技工总数约六十万,其中有八万左右属于专项组。



  经过二十几个月的加班加点,少部分成果已经应用到自去年年末以来,送上太空的新装备里。



  到本年度六月,随着社会稳定性的显著下降,人力投入出现一定困难,上层决定部分交付成果。



  所谓的部分交付成果,除了数据层面的资料传输,还包括几套整机。



  以其中一套氢氧发电机生产设备为例。



  这是一种专门生产太空用应急发电机的装置,通过简单的程序切换,就能生产20千瓦、50千瓦、200千瓦三个型号和大小的机器。



  注意,该装置生产的发电机,并不是低温反应的氢燃料电池,而是直接燃烧驱动转子发电的模式。



  它可以采用低效率模式配合铸件单元升级(配套装置),兼职生产出汽油(轻油)发动机,不过太空里没有石油来源,就算造出来也只能烧酒精,只能说它有造其他东西的可能性。



  更重要的还不在于设备能生产什么,因为采用了全通用化设计,设备本身的零部件也严格遵照通用目标设计,可以拆开来重组成其他目标的生产装置。



  由于项目投入的时间、人力、财力关系,在设备重组方面,做得不算到位,哪怕用八级钳工,重组后的装置加工精度也只有0.1毫米,还需要额外的步骤进行精度修正,剩下的就交由太空人进行后续深度研究。



  本期交付的一级零部件(生产装置用)共三千两百多种,可生产的成品部件超过两万种,配合后续的软件开发,数量还要乘十倍以上。



  本期生产与发射计划,排到了九月,将会占用后续几个月一半的国内投送量。



  至于国外,还是送些普通补给。



  实际到了这个时间段,国外的电磁发射井,有不少的运力都转向a国的末日空间站去了。

 

(http://www.ccfang.cc/novel/UEafaTeeE1.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ccfang.cc。书房文学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ccfa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