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房文学 > 北洋反动派 > 365工作分配

365工作分配


 电力部。


 这个部门大家不会多说什么。因为这是段勋摆平阎锡山的交换条件,让赵戴文担任电力部总长是早就确定好的。


 段勋是内阁总理。


 既然答应了,就不可能返回。特别是在这种事情上。如果在这种事情上返回,那么段勋在政治圈上的名声就完全毁了。


 以后谁还会相信段勋的话。


 这一点大家都知道,因此电力部的事情大家都是默认,默认赵戴文担任电力部总长。其实到了这个时候,大家最关心的不是机构改革。


 因为此次虽然是机构改革,但其实没有多少变化,最受影响的只有交通部和农商部。大部分部门都是来自他们两个部门的下属机构。只要他们两家同意,愿意让步,那么其他部门又能说什么。而且在人事安排上也没有多少变化,只是把原来在各部门的机构分离出来。原来是谁负责,分离出来之后,还是谁负责。


 就如于右任和张澜说的那样,机构改革的初期稳定是最重要的。


 当然如此大规模的机构改革,影响肯定是不会太小。


 毕竟内阁一次性多出来了六个部门,等于是多出来了六个内阁总长级别人物,然后还有一大堆的部门领导。电力部、水利部、铁道部、工业部、商业部、邮政总局,内阁部门突然增加这么多。这些部门以后就跟大家平起平坐,可以参加内阁会议。等于是在分享原来大家享受的内阁权力。


 权力分配总是最重要的事情。


 “机构改革的事情就到这里。杨总理(杨永泰)和蒋总长(内务部总长蒋鸿遇)都说过一件事情,那就是让内阁委员分管一些部门的工作,我想这是一个不错的尝试。内阁以前也有过这样的尝试,只是一直没有正式确定,都只是浅尝辄止。那么这一次内阁就大胆的尝试一下,也算是为其他各个部门、以及地方政府探索出一条路。”


 戴勘非常同意杨永泰和蒋鸿遇的意思。


 以后内阁的工作,就有内阁委员负责。内阁的政策制定,人事任命,就交给内阁委员开会讨论决定。而不是什么事情都召开大规模的内阁会议。


 更重要的是,内阁委员脱离内阁总长的职务,不再负责具体工作。可以有更多的时间考虑其他问题,更多的时间放在监督、指导、联系各部门当中。


 而大部分内阁总长不是内阁委员,他们也就不必考虑他们工作之外的事情。他们平常的工作就是负责自己部门的工作,也就是只管自己的业务。这样可以让他们更加集中自己的工作。你一个教育总长、卫生总长,就不要考虑什么政府政策,内阁人事这种问题。


 内阁委员分管某些部门,可以监督各部门的工作,同样联络几个部门的合作等等。这种分离,即会集中内阁的权力,增加效率,而且不耽搁各部门的专业发展。


 而且委员制,从行政部门就开始防备一家独大。


 不仅仅是内阁。


 以后推广到各个部门,推广到各个地方政府,都是有效的防止某些一把手在部门、政府一手遮天的办法。


 虽然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但绝对是一个好办法。


 “因为有些内阁委员还担任内阁总长,所以这一次不是很完善,但可以进行尝试。我以内阁总理的身份负责全局工作,直接负责陆军部、海军部、外交部的工作。戴总理(戴勘)主持日常内阁委员会议,和董总长(董康)、尤总长(尤民)一起分管司法部、警察部、资源部、全国统计委员会(主任陆锦涛)、电力部。王总理(王永江)负责全国经济政策,分管财政部、农业部、工业部、商业部、税务总局。杨总理(杨永泰)分管教育部、民政部、卫生部、水利部。”


 段勋开始分配几个总理的工作范围。


 段勋除了处理全面工作,主抓两个主要部门,那就是军队和外交。能够表明段勋不同于其他总理,能够表明段勋是北京政府的控制者,最大的象征就是段勋掌握军队和外交。


 虽然杨永泰一直跟戴勘较劲,但目前来说戴勘依旧是段勋这边的政务二把手。因此他分管很多重要部门,如司法部、警察部、资源部、全国统计委员会、电力部这样的实权部门,或者未来比较重要的部门。


 而王永江主要是负责经济工作,分管的都是经济方面的部门。


 至于杨永泰,段勋全给他一些琐碎的工作。很重要,但需要亲力亲为,必须要仔细处理的东西。如民政、卫生、水利、教育这些东西。


 他们不重要吗?


 不是。


 很重要。但他们又不是真正的实权部门。段勋是希望杨永泰能够在负责这些部门的过程当中,积累一下工作经验。


 杨永泰严重缺乏这方面的工作能力。


 从戴勘和杨永泰来说,段勋和杨永泰更亲近。因为杨永泰是段勋一手挖过来的,很长一段时间担任段勋的秘书长。


 而戴勘是属于段勋在政治上的盟友。


 但段勋这边的政务二把手,一直是戴勘,而不是杨永泰。因为杨永泰实在是太缺乏一线的锻炼,没有处理过多少具体事情,这方面的能力和戴勘完全比不了。


 应该说是杨永泰的起点太高。


 段勋需要的,不是一个政治能力有多强大的人,政治手腕有多强大的人。而是一个能够帮段勋处理事情的人,处理那些具体事情的人。戴勘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好。因此段勋也希望杨永泰能够历练一下。


 如果杨永泰历练不成功,依旧是高高在上。那么杨永泰在段勋心目当中,永远无法和戴勘相比。永远只能是担任段勋政坛参谋长的角色。


 “蒋总长(蒋鸿遇)负责内务部,梁秘书长负责内阁机构。于总长负责交通工作,分管交通部、铁道部、邮政总局。这是对于内阁委员初步的工作分配。以后的情况是,每个部门的日常工作就向分管自己部门的内阁委员汇报。然后内阁日常会议的时候,每个内阁委员就汇报自己分管部门的事情,最后做出决定。”


 “大家有什么不同意见可以说一说。”


 瞬间很静。


 所有人都在考虑,这样的分配会不会影响自己的利益。特别是那些内阁总长脸色不是很好看。因为按照段勋的安排,内阁委员的地位大大提高,相对应的内阁总长的地位下跌不少。


 以前内阁部门的日常工作是直接在内阁会议当中汇报。可是现在这么一改变,中间就隔着内阁委员,上面还有内阁委员会议。


 内阁总长是慢慢地退出内阁核心决策层。


 但一时之间大家也不知道该说什么。要反对,可是应该怎么反对,大家也没有想到。看大家都不说话,段勋道:“这只是一次尝试。关于这方面的东西会继续完善,最终成为一个完整的政策。”


 摸索。


 任何一种新的机构改革,都需要慢慢地摸索。特别是中国这样,刚刚从帝制走向共和,中间被大批军阀统治的国家,机构改革更是难上加难。


 谁也不知道哪一个是正确的。


 只有在摸索当中,才能够找到最适合中国的路线。


 “总理,我们可以试一试。”


 “对。”


 几个人都是点头。


 到底如何,大家都没有完全的经验。不过到了这个时候,几个内阁副总理都是点头同意,几个内阁委员点头,已经是占据了今天会议人数的一半以上。


 “好,梁秘书长,整理一下会议决定,交给临时参议院审核。”


 “是。”


 1922年10月4日,段勋再次成为内阁总理之后,第一次的内阁会议,又有了很多新的决定。然后把他们交给了临时参议院审核。


 1922年10月5日开始,临时参议院就审核内阁提交的议案。


 快。


 段勋之所以关闭国会,成立临时参议院,就是看中他们听话,他们的效率高。如果是国会,这种提案段勋要是不给他们压力,没有十天半个月根本就无法通过。但临时参议院就不一样,速度非常快。果然1922年10月8日,临时参议院就已经通过了第一项。


 关于上海的提案。


 临时参议院通过的当天,内阁新任秘书长梁鸿志就宣布内阁的决议。上海从行政上脱离江苏,单独成立一个直属于内阁指挥的单列市。


 任命颜惠庆为上海市市长,任命王伯群担任上海市副市长兼任建设厅厅长,任命吴鼎昌担任上海市副市长兼任财政厅厅长,任命唐式遵担任上海市副市长兼任警察局局长,任命郎伯舆担任上海市秘书长兼任内务厅厅长。


 1922年10月10日,内阁继续公布内阁会议的结果。


 临时参议院已经通过又一个提案。内阁宣布增加电力部、水利部、商业部、工业部、铁道部、邮政总局六个内阁部门。


 赵戴文担任电力部总长,李仪祉担任水利部总长,赵德三担任铁道部总长,宋汉章担任商业部总长,梁焕奎担任工业部总长,陈鹤亭担任邮政总局局长。


 眼花缭乱。


 在民国成立的时候,内阁总共才六七个部门。但自从段勋入主北京政府以来,短短两年多时间当中,内阁已经拥有十几个部门。


 随着内阁部门的增加,稀释原来内阁各部门的实力,稀释原来内阁总长的权力。可是同样,这样增加内阁部门,是加强内阁的权力,加强内阁的控制力。而且还加强段勋对于内阁的控制。  

(http://www.ccfang.cc/novel/eL25Hf955A0.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ccfang.cc。书房文学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ccfa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