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房文学 > 儒雅随和镇国公 > 第178章 赵县令的敲门

第178章 赵县令的敲门

这处院落,除了院子里的运动器材,便是宽阔的食堂。

现在还没到中午,却已经闻到了饭菜的香味。

如今的大周还是一日两餐的风俗,以现在的情况看,县学应当是三餐。

见陆遥注意到了食堂,赵县令道:“民以食为天,学子们勤奋读书也不必寻常农家忙月时的劳作轻巧。

并且我县县学里的学子大多年纪青少,有些还是长身体的年纪,更是需要吃饱吃好。

正好本县还算富庶民间又对读书十分看重,县里的税收充裕,县城和乡里的大户人家也乐于捐资助学。

所以县学之中尽量都会保障学子一日能有三餐,伙食倒是不算奢侈,丰饶时节多是应季的蔬果,每五日会加餐一些肉食禽蛋。”

陆遥点头称许道:“能够做到如此用心,倒是十分难得。”

陆遥十分有耐心的参观着这座标新立异的县学,就应试教育来说,也许陆遥在前世是有很多经验,但他毕竟不擅长科举相关的东西。

即使前身颇有些才华,但前身的才学基本都点歪了,平生所学都是为了青楼勾栏的莺莺燕燕作些酸诗。

哪怕有心引进应试教育的宝贵经验,也需要对大周的科举有个全方位的了解。

如今遇上赵县令在任内让自己的辖下出现大幅的成绩提升,陆遥又足够的耐心去了解赵县令的教学方式。

参观了下食堂,在经过两个院落,却见到一处有杂役看守的院落,距离大教室的所在还有些距离。

万多笑道:“忠武伯,此处便是赵大人教学的奥秘之处,平日里连老夫都不得随意进入其中。”

陆遥嘿嘿一笑,招呼阿虎道:“让人把带来的洋芋烧全都送去县衙。”

万多和赵县令都是两眼放光,连连拱手称谢。

有了陆遥的‘重礼’,赵县令倒是也十分爽利地邀请陆遥进入其中。

进到院子,里头的陈设并无什么特别,只是有一种静谧的感觉。

在院落的墙壁之上,还写着一些劝学的标语。

为了安静,陆遥的随从都没有进入其中,其他的仆役也没有跟上,只有赵县令和万多带着陆遥一同进入其中。

走到院中的阁楼出,就见几名年纪不大的书生头也不抬地伏案书写,手稿已经堆得一大摞,哪怕三人走到一旁遮挡了光线也丝毫没有分心。

陆遥看了看书生们所写的东西,竟然是科举考试的文章类型。

在这个时代还没有诞生八股文,但做应试的文章还是有一定的约定俗成的格式的。

除非文采飞扬的天才,否则大多数人都会参照既定的格式大差不差的写作。

赵县令走到一名书生旁,拿起他的手稿来,这时候这名考生的注意力才转到赵县令的身上,放下了手中的毛笔,十分恭敬的聆听赵县令的教诲。

于是赵县令翻看了一遍他的手稿,大概给他讲解了一些所做的文章的不足。

陆遥在一旁并未多言,直到赵县令讲完了要点,这位书生又询问了一些疑惑之后,赵县令才主动解释道:“伯爷,其实一切并无和巧妙,唯在用工二字。

他们五人是今年明年开春要去参加乡试的学生,如今正在不断练习应试的文章。”

一边说,赵县令一边带陆遥和万多上了楼,而五名学生也再次伏案接着书写。

到了阁楼二层,便见有一排排密密麻麻地书架,上头堆放着密密麻麻地书籍。

二层阁楼的座位虽然没有一楼多,坐的人却是更多。

赵县令道:“这些学子还有楼上的共计二十六人,都是正在考取秀才功名的,他们也在练习应试的文章。”

说罢赵县令从书架上取下一卷书,并不算厚,看起来有很重的损坏后修补的痕迹。

赵县令翻开一页呈给陆遥道:“这一卷是收录的江北省同安县前年县市前十名的文章,并附了赵某以及赵某邀请的一些同窗好友帮助批阅品评的笔记。

同安县是大周有名的文教强县,自大周开国以来,几乎每一届乡试都有人考取举人功名,近二十年间还出过一位状元一位探花。

所以同安县的县试水平极高,不过每年同安县的县试的出题都会有所侧重。

其中前年的题目较为平和中正,考生的作答也精彩而不失平稳。

研读这样的文章,对于学生们打基础十分有益,所以这一册也是经常被学生们翻阅,以至于不断地损毁又修补。”

陆遥翻阅起了书架上的书籍,大多都是手写,誊抄地都是各地的各级考试的文章以及评阅笔记。

看来赵县令所用的,便是最适合应试教育的学习方法。

在考试的形式和纲领较为稳定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大量的研习历练的考题以及答案,来总结出一定的命题答题规律,再通过这样的规律大量进行练习。

而大周近百年国内的局势都比较稳定,科举考试的内容也是四平八稳出题皆由四书五经之中摘取题目。

不过,赵县令又是如何收集到这么多考题的呢?

陆遥不禁问道:“赵县令可是如何收集到的考题和文章?”

赵县令笑道:“起初倒是颇为为难,考题一事倒是相对容易,因为历来各地院试、乡试以及京城会考、殿试的题目,都会传抄邸报。

赵某在士林还是有一些朋友,且县衙之中本来也有大量的存档。

如此一来,收集大量的考题也就不难。

不过较为难得的是收集优秀的应答文章,邸报之中,除了会考和殿试的优秀文章会传抄邸报之外,寻常的乡试院试的文章,大多都只是在当地流传。

为此赵某只能尽量的托朋友代为收集,起初的时候文章数量不足,万幸赵某的行文水平尚可,便只得自己动笔写下文章供学生们学习了。

后来万老听说之后,也曾帮忙收集文章,另外本县外出为官、经商的乡党,也乐于在外帮忙收集。

久而久之,倒是收集得十分全面,也就能建立出这样一方藏卷阁,用来供学子们攻读研习。”

 

(http://www.ccfang.cc/novel/kzuD03.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ccfang.cc。书房文学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ccfa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