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房文学 > 香浓春暖 > 第194章 第 194 章

第194章 第 194 章


 文昭殿里此刻都是人,  一百多张条几,每张条几后坐了三位贡士,也没什么特别安排座位,  但是大家都很自觉的按着户籍所在地坐在了一处,  相互用方言交谈,  彼此甚是亲切。


 很多官员一辈子的情谊,  便是起源于文昭殿里等着皇上点状元的一刻。


 大家都是带着渴望和惴惴不安的心坐在一处,情感相通,  录上了进士的彼此恭贺,  而只是跻身于同进士行列的便彼此安慰。


 崔景行走进文昭殿时,  宗少璞站起来朝他招手:“景行,这里这里,我在这里。”


 他瞥了一眼,  见着宗少璞身边坐着的顾含章。


 咦,没想到得欢的舅舅竟然与宗少璞坐在了一处。


 白石书院这一次有好几位夫子也参加了春闱,被录为贡士的有两位,  按理来说顾含章应该与那位夫子坐到一起,  没想却与宗少璞同桌。


 这真是夫子与学生教学相长啊。


 走到条几前边,  崔景行先行礼喊了一句“顾叔”,  才撩开长袍入座,顾含章赶忙点头,一副无所适从的模样。


 他知道崔景行是宁德候府的公子,  却不知他为何对自己如此客气,  忽然间有些不安。


 甫才坐下,  宗少璞便拉了拉崔景行的衣袖:“景行,你怎么这时辰才过来?去顾小姐那边了么?”


 听到顾小姐三个字,旁边的顾含章竖起了耳朵,  心里默默的想,难道他们俩讨论的顾小姐便是自己的外甥女顾含章?


 崔景行摇了摇头:“非也,我去了宫里。”


 宗少璞瞪圆了眼睛:“你去宫里作甚?求见皇上不成?”


 “我去见了皇后娘娘,想求她给我赐婚。”


 这句话成功的让宗少璞的嘴张大了几分,呆呆的瞪着崔景行好一会儿,才蹦出了两句话来:“你请皇后娘娘给你与顾小姐赐婚?我没听错罢?”


 崔景行微笑的望着他:“怎么了?不行么?”


 “我……没想到你会这般做,不都说这婚姻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么,还能自己去求皇后赐婚的?”宗少璞一脸兴奋:“皇后娘娘答应没有?”


 “皇后娘娘说要问过得欢,看她是否愿意嫁我,若她同意,便给我们赐婚。”


 宗少璞捶了一下崔景行的肩膀:“好家伙,真是让我羡慕嫉妒啊。”


 旁边伸出了一只手,抓住了崔景行的胳膊:“崔公子,你方才是说要与……我外甥女儿成亲,我没听错罢?”


 崔景行转脸,望了一眼同样惊得目瞪口呆的顾含章,笑着点了点头:“是啊,顾叔,我今早进宫去求皇后娘娘给我们赐婚了,若是得欢答应嫁我,我就该改口喊您舅舅啦。”


 顾含章脑袋“嗡”的响了一声,完全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上回崔景行带着顾得欢和莫愁来找他,他也曾想过这事,可后来觉得实在太不可能了,自家与宁德候府之间相差太大,人家侯府公子怎么可能看得上禹州的一个平民百姓?他应该只是卖了表妹莫大小姐一个面子,带了外甥女来找自己罢了。


 然而现在听着崔景行这般说,顾含章懵住了。


 原来他的设想竟然是真的。


 “顾叔,今晚得欢说要整治一桌好酒好菜,接了您过去吃饭呢,我先在这里帮她转达一下。”崔景行看着顾含章那副震惊的模样,赶忙安慰他:“顾叔,这亲事讲究的是缘分,我与得欢有缘,自然会在一处。”


 顾含章迷迷糊糊的点了点头,脑子里还没有转过弯来。


 “景行,今晚一块儿去?”


 旁边的宗少璞眉毛动了动:“顾小姐的手艺实在太好了,我还想吃她煮的那个香辣鱼片,从来没吃过那么美味的东西。”


 “你嘛……”崔景行冲着他嘿嘿一笑:“你可要想清楚再去。”


 “什么想清楚?”宗少璞也被他弄得莫名其妙:“不就是吃个饭吗?要想什么呢?”


 崔景行的手在他肩膀上拍了拍:“少璞,得欢跟我说了,你若是对我表妹有意,那可以跟我一块儿过去吃饭,如果你没有那份心思,以后顾宅不欢迎你,毕竟我表妹是云英未嫁的大姑娘,与一个年轻男人拉扯不清,这事儿说出去有损她的闺誉。”


 宗少璞脸一红,点了点头:“我明白。”


 “那你要不要跟我一块儿过去?”崔景行盯住了他。


 “我自然愿意,只不过先还得去禀报我祖父,毕竟这事情也不是我说了算的。”宗少璞低头想了想,若是他殿试能中进士,祖父心中欢喜自然会同意他的请求。


 “我表妹家在禹州,家境不错,从小知书达礼又温柔貌美,你告诉山长大人,你能娶到她是你的福气,他应该自然会同意。”


 看到宗少璞低头,崔景行以为他觉得有些为难,赶紧给他出士意。


 “若能娶到莫小姐,那肯定是我的福气。”


 宗少璞赶紧点头:“你放心,我定然不会辜负她。”


 正在说话间,就听着外边有一阵响动,尖细的声音响起:“皇上驾到。”


 文昭殿里瞬间安静下来,众人皆坐得端端正正。


 一群着深青色常服的内侍,前拥后呼的伴着永明帝走了进来,明黄色的龙袍在一片青色里特别扎眼。


 众人眼巴巴的望着永明帝身边的两个小内侍。


 一个手中托着一个深红色的盘子,上边放着由牛皮纸封好的卷宗,另外一个盘子上放着一件鲜红的锦袍和黑色的官帽,衣裳的料子看着挺好,华彩熠熠。


 殿内一干士子的目光都眼巴巴的盯住了那两个盘子。


 这是天下所有读书人的梦想。


 永明帝入座,数十位士考官大人也鱼贯而入,分别坐在了永明帝两侧,其中最德高望重的那位内阁大学士站起来,念了一篇抑扬顿挫的骈文对这一次科举做了个总结。他诵读文章的声音并不高,但是文昭殿此刻异常安静,故此大家都听得清清楚楚。


 果然是出自内阁大学士之手,辞藻华丽对仗工整,读起来朗朗上口。


 然而众人此刻却并没有心思听他念这些,一心巴望着他快点读完,让皇上钦点了状元榜眼探花与传胪之后,便可以看到自己在这次殿试里的成绩。


 内阁大学士完全没有体会众人心情,继续摇头晃脑的在念那篇骈文,众人一边听,一边眼巴巴的望着他手中的那张纸,只盼着快些到头。


 最终,重要的时刻到来了。


 “请皇上点状元。”


 蔡德康尖声细气的喊了一声。


 文昭殿里众人的目光都落到了那个托盘上。


 永明帝拿起了一份卷宗,装模作样的看了两眼,随手放下,众人的心都跳了跳,唯恐那份文章是自己所作。


 其实这状元榜眼探花和传胪早就在永明帝来文昭殿之前就定了,内阁大学士们辰时初刻便已经送了卷宗进清华宫,永明帝在清华宫时就已经将这三十余份卷宗都看了一下——当然,他也没有仔细看,就挑了一些他觉得字看着合自己眼缘的仔细审查了一番,另外也得看看士子们的籍贯所在。


 以前的状元基本都落在南方,永明帝也觉南方士子比北方士子要聪明,但今年形势却稍许有些不同。


 最近几日,永明帝召了国师安煜然进宫问道,期间天文地理朝堂形势都有涉及。


 “国师,朕一直在想这事儿,每次科举总是南方士子胜出,不知是不是文脉出在南方的缘故?”


 永明帝对于科举考场南方压倒北方之事也是百思不得其解,分明京城的私学官学甚多,念书的子弟也颇多,可不知为何每次科举结束,一看籍贯,三分之二的进士皆是南方人士。


 安煜然点头道:“历代皆有文脉之说,但是北方也不是不出人才,这文脉是随着运势不断变化,也并非一成不变,或许有时也延绵到了北边,有时又退去南方,这皆是命数,不能一概而论。”


 永明帝沉思了一番,最后决定让安煜然排上一阵,看看大周最近文运走向。


 安煜然自然不敢推辞,于是用八卦布阵,从阴阳五行上推算以后,他睁开眼冲着永明帝微微一笑:“皇上,贫道从这卦象上看出,今科取士应以北人为首。”


 永明帝愣了愣,疑惑的看了看安煜然。


 国师真乃神算是也。


 在开口询问科举文脉之前,永明帝心里其实已经有一个想法,这一次的状元他想点京城子弟。


 而且目标明确,那便是宁德候的孙子崔景行。


 选择他的理由有很多,首先当然是文采斐然,如果说解元还只是代表京畿学子的水平,春闱里能中会元便能说明他的实力——毕竟春闱是大周各地举子们来京城一起参加考试,并不只有京畿地区的士子。


 另外便是他的出身,大周朝世家子弟中状元的非常少,大部分都是寒门学子数年苦读拼上来的,永明帝这一次想点一个出身世家的状元,而且还要是一个年轻帅气的状元,满足一下那些倚门看状元的京城百姓们的好奇心。


 崔景行他一直很熟悉,也了解他的才干,特别是最近崔景行与许柘又硬杠了一回,这让永明帝对他印象更深。


 大周需要这样不畏权贵又有冲劲的年轻人,永明帝决定必须给崔景行一个出头的机会——宁德候府的二公子基本上没有袭爵的可能,那就让他走仕途,为自己挣一份家产,做得出色得了他的欢心,自己还可以赐个爵位给他。


 爵位是虚的,可人才却是实在的,一个爵位能笼络住一个人才,这是桩好买卖。


 永明帝从未向别人透露过自己的打算,就连郭皇后他也没有提半个字,然而今日安煜然排卦一算,竟然算出他的心思,这不由得让永明帝对安煜然又信服了几分。


 他封这个国师果然没有封错,安煜然是有真本事的。  

(http://www.ccfang.cc/novel/openr6kEe7A.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ccfang.cc。书房文学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ccfa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