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房文学 > 香浓春暖 > 第497章 第 497 章

第497章 第 497 章


 “皇上,  此事万万不可啊。”


 徐太傅站在御案前,恳切陈词:“太后娘娘是糊涂了,可皇上你不能跟着这样糊涂啊。”


 许洹皱了皱眉,  这些老臣在他面前倚老卖老,  一副你什么都得听我的姿态,  让他有些不爽——他又不是荒废政务的昏君,  接手虽然不到两个月,可事情做得如如贴贴没有出一点乱子,  他们又不是没看到,  为何还是一副轻视他,  觉得他什么都不懂,做什么事都得让他们一一把关才是。


 更何况他还有一个好帮手,崔景行担任平章政事之后,  基本每日都陪在勤政殿,与他同进同出,有时候蒋麒麟还会过来一同商议军队布防问题。


 三个臭皮匠,  顶个诸葛亮,  他们三人的集体智慧还会差到哪里去?


 分明是这些老臣们嫉妒景行,  觉得自己没有受到重视,  就鸡蛋里挑骨头。


 这次徐太傅劝阻的事情是顾得欢与崔景行的婚事。


 按着大周旧俗,孝期三年不得成亲,但是有些年轻姑娘定亲的时候就已经年龄偏大,  要再等三年,  夫家那边与她都熬不起,  故此就有一个“借孝”的习俗,在死者过世以后一百日内成亲也是被许可的。


 郭太后提出要在百日内替顾得欢与崔景行举办婚事,许洹一口应承下来。


 崔景行是他的好友,  顾得欢是他的义妹,两人情深意重,年纪也到了该成亲的时候,赶紧将有情人凑成一对才是正经事。


 然而这些老臣们听闻要给连枝公主办大婚之事,一个个都跳出来反对,说什么民间有借孝之说不假,可是现在是国孝,与民间的规矩自然要有不同,怎么能用借孝这个说法来糊弄过世的先皇呢?


 徐太傅领了好几位老臣来了勤政殿来进谏,许洹听了直皱眉头。


 这关他们什么事呢?顾得欢与崔景行晚成亲三年,对于他们有什么好处不成?


 “徐太傅,太后娘娘的意思很明白了,既然民间有这个规矩,皇家也可以一样,何来不同之说?”许洹摇摇头,说得很是坚定:“朕已经答应了太后娘娘,此事不必再提。”


 “皇上,还请三思啊,若皇上坚持己见,天下百姓肯定会说皇上不守规矩,民间会多有议论。”徐太傅苦口婆心的劝告着许洹:“皇上需得慎重考虑才是。”


 许洹挥挥手:“徐太傅若是只有这事要与朕来商议,那便退下罢,朕已经知晓了。”


 徐太傅看了一眼身后的几个人,刚刚想示意让大家都出声说几句,这时候一个人跨过勤政殿的门槛走了进来。


 “见过皇上。”


 崔景行走到许洹面前,拱手行礼:“不知皇上宣微臣来勤政殿有何要事?”


 许洹指了指徐太傅等人道:“景行,太傅带着一堆人过来反对你与得欢的亲事呢。”


 徐太傅大窘,没想到许洹竟然来了这一手,这不是让崔景行心中记恨上他们了?


 “太傅大人,不知道您对崔某的亲事有何高见?”崔景行转过身来,笑着对徐太傅道:“是不是觉得崔某不该成亲,要打一辈子光棍呢?”


 徐太傅尴尬得恨不能找一条缝钻了进去:“崔平章,我不是这个意思。”


 崔景行眼角余光扫了他一眼:“那太傅大人的意思是……”


 “崔平章,我们只是从孝道这个角度出发,劝告皇上要谨慎一点,虽民间有借孝一说,可先皇毕竟不是等闲之辈,皇家若也用借孝这个规矩,那国孝三年民间不得嫁娶,这些都可不遵守了,老百姓会不会对皇上会有别的看法呢?是不是会觉得皇上是个不守规矩之人?”徐太傅定了定心神,对着崔景行侃侃而谈,再怎么样,自己可是在朝堂上做几十年,还能被这初出茅庐的小娃子吓住不成?


 “国孝期间百姓不得办嫁娶之事,那我大周四年内会没有孩子出生,这对大周的国库以及劳力都是极大的损失,添丁断层四年,会造成怎么样的后果,太傅大人可考虑过?先皇爱民如子,对于天下百姓甚是体贴,他肯定也不愿意见着百姓们因为他驾鹤西去而有诸多束缚,太傅大人,你说是不是这样?”


 “这……”


 徐太傅哑口无言,没想到崔景行这歪理还挺多的。


 “太傅大人,你也是一番好意为皇上着想,怕百姓觉得他带头坏了规矩不好。不如这样罢,请皇宫派内侍们到京城四个城门张贴告示,支持我与连枝公主百日内借孝成亲的投红筹,反对的投白筹,三日以后再统计数字,看百姓到底对于借孝成亲有什么样的看法,太傅大人觉得如何?”


 “这……”


 徐太傅再一次无语,这都是什么话,居然能想出这样的点子来,让百姓们来表态?这主意是闻所未闻啊。


 “太傅大人,工部有红筹与白筹,若是大人担心这些工具不够,那倒是绝无问题。”崔景行微笑着看向徐太傅。


 “景行,你这主意不错啊。”许洹笑着点头:“但若是百姓都投白筹,那你与得欢的亲事不是要推后三年了?”


 崔景行正色道:“皇上,这样才能试出民心所向,若是京城百姓都觉得我与得欢不宜借孝成亲,那我们便迟三年成亲便是,总不能因着说我们俩的亲事让皇上在百姓们心目里的威信下降啊。”


 徐太傅身后的几位官员此刻纷纷表态:“崔平章这主意不错,看看百姓们到底怎么想的,如果大家都没意见,那我们也不必多说。”


 闻得崔景行竟然出了这样一个主意,郭太后表示强烈的不满:“这怎么行呢,哀家还想赶紧抱孙子呢,为何自家的亲事还得百姓去决定?”


 长喜姑姑在一边劝着道:“娘娘,这个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啊,皇上才登基,立足未稳,那些老臣们皆提出反对,他也不好因这件事情闹僵,咱们不如想个法子,让百姓们都投赞成的红筹。”


 郭太后抬头看了长喜姑姑一眼:“长喜,哀家知道你已经有了主意,快说来听听。”


 “太后娘娘,要想让百姓们都投红筹,必须要有让他们都赞成的理由,若是那些出去收集红筹白筹的内侍们向百姓加以暗示,既然连枝公主可以借孝成亲,以后国孝三年里也可以找理由行嫁娶之事,百姓们肯定会赞成这件婚事尽早进行。”


 郭太后脸上露出了笑容:“这是个好主意,只是不能说得太明显,不如先花银子收买一些闲汉,让他们将这话传出去,让京城百姓都知道这件事,连枝公主与崔平章能借孝成亲开了先河之后,国孝三年里想娶媳妇嫁女儿的,可找太后娘娘来寻得批准。”


 长喜姑姑忍着笑点头:“好好好,老奴这就出宫去找方大家帮忙。”


 “另外……”郭太后想了想:“还给方洵一些银两,让他帮忙找人去投红筹。”


 “这个法子也行,只要给那些乞丐几个铜板,他们都愿意去投的。”


 主仆两人窃窃私语商定了行动计划,长喜姑姑便拿着银票出宫去了。


 第二日,京城的四个城门都放置了两个大筐子,上边悬贴告示,每个筐子旁边都有内侍看守着,不停的吆喝着过往行人来投红筹或者是白筹。


 “这告示写着啥呢?”


 不认得字的百姓聚集在城门口议论纷纷。


 “皇上亲民,广开言路,希望百姓们关于连枝公主与崔平章借孝成亲之事表个态,他会听取百姓意见的。”内侍拉长着声音解释:“觉得借孝成亲可行的,投红筹至此筐,如果觉得不可取者,则执白筹扔到这边筐子里。”


 “啊?皇上竟然这般看重我们老百姓?皇家的亲事也请我们来发表意见?真是难得的明君啊。”众人一听,惊讶之余纷纷表示赞美。


 “百日借孝成亲这事,自古有之,皇家也可以啊,为什么不行呢?”一个大嫂毫不犹豫的取了红筹投入筐子里。


 “可不是嘛,连枝公主与崔平章天生一对,两人早点成亲是件好事嘛。”


 又一根红筹投了进去。


 “唉,虽说民间有借孝之说,可毕竟是国孝,也该要比民间的规矩严一点。”有个教书先生模样的人,摇头晃脑的说了一句:“不可行,万万不可行。”


 他走到那堆白筹面前,刚刚伸手想要去取,一个中年妇人冲了过来,一只手揪住他的耳朵:“错了错了,应该是红筹,这是大喜事,君子要有成人之美!”


 教书先生听着熟悉的声音,缩了缩脖子:“娘子,都听你的。”


 那妇人揪着教书先生走到了红筹这边,两人都取了红筹投入筐子里边:“你也太迂腐了,什么礼数不礼数啊,不能因着先皇驾崩就不娶妻不生娃了,咱们要的是人丁兴旺,你还有个才定亲的女儿哩,还想让她在家里呆三年不成?”


 教书先生被训得无话可说,只能点头,城门边的围观群众都哈哈大笑起来。


 “这位娘子说得是,怎么能三年里大家都不娶妻生子呢?家孝倒也算了,毕竟每家十几年也就只一两次,若是真按着国孝的规矩,那可是千千万万家都得这样,那怎么成哩?”


 这时间忽然冲过来一群衣着褴褛的乞丐,他们冲到红筹前,每人拿了一根就往筐子里头丢,众人朝那伙乞丐看了过去,个个面面相觑。


 “你们怎么也来投这个了?未必你们还打算成亲生娃不成?”


 有人缓过神来,充满着讥笑的问了一句。


 “怎么了,这上头又没规定必须是要想成家的才能来投吧?”领头的小乞丐伶牙俐齿的回答:“再说了,我们以后会不会娶妻谁又能说得定呢?”


 他朝伙伴们眨了眨眼:“走走走,东城门去。”


 一根红筹五个铜板,四个城门都跑一遍,就能挣二十个铜板,抵得上半天零工了哪。  

(http://www.ccfang.cc/novel/openr6kEe7A.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ccfang.cc。书房文学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ccfa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