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房文学 > 诸天重光 > 第一百一十七章:当世武圣

第一百一十七章:当世武圣


 “练肉,练得是背上的大肉和腰部的大肉,当然还有一些零散的地方,但都不如背部和腰部的肉重要。”


 徐重光的话语仍旧在众人面前不断回荡:“比如说,你要去打架,你不知道对方的深浅,怎么办?”


 “如果是看到对方是那种刀劈斧砍般精雕细琢的肌肉,你可以放心,尽管上去打他,揍他好了。”


 “可如果你看对方是那种脖子短,腰粗,腿壮,上下一般粗的桶状身材,那你就要小心了,对方很可能是不好对付的狠角色。”


 台下众人凝神倾听。


 “上窄下宽,腰膀宽大,虎背熊腰,腿短粗,就是我们认为最能打的身材,你可以看看尚云祥尚师伯,还有王芗斋王师叔祖,还有李尧臣李师伯等前辈们的体型。”


 “他们的身体都是这种上窄下宽,这种上窄下宽,短粗腿的身材,重心很低,下盘也非常稳。”


 不要看现代社会,什么马宝国之类的,甚至有详细传承的“传武大师”被打得落花柳树不堪一击。


 在马保国之前,质疑传统武术能不能打,就会被质疑慕洋犬,对自己的文化不自信。


 在马宝国之后,又立马转变成传统武术是完全不能打的,尤其是其中都是引用梅惠志的话,什么传统武术不行,不要再迷信武功了。


 梅惠志却是厉害,真正的散打之父,桃李满天下,几个国家级的教练,部队的教练,那全都是梅惠志的徒弟。


 他确实有资格说这句话。


 但是讲这句话奉为圣旨一样,借此攻击传武的不行,那就大可不比了。


 因为武协提出来的去技击化,强迫各派把原本威力巨大的招式删掉,激怒了大批了拳术宗师。


 比如拳圣孙存周,他就发誓,不用你们去,我带到棺材里去,以后你们也不用找回来,从此再不传授,孙禄堂一系许多东西就此失传。


 八十年代,武协推出散打,当时还是沿用民国的名字,叫散手不是散打,要恢复武术的技击,并推出了一大批“散手名家。”


 散手跟传武的矛盾一开始就存在。


 为什么民国时期,武术支持散手,承认散手,到了八十年代,就开始疯狂抨击散手了?


 核心茅盾就是,当年的去技击化。


 而现在你回复技击化,也是把我们一脚踢开的,所以那时候武术就和散打有了纷争。


 散打的创始人,原本都是武术界的人,就比如赵道新,他也说传武不能打,但杭州大会的时候,也没看到他拿第一啊?传武不能打他怎么不是第一?


 当时为了推行散打,梅惠志首先提出来,传武不行,不是散打的对手,而后赵道新等人也是如此。


 传武和散打于是打起口水仗来,口水仗打得多了,那不就得动起手来。


 而传武的代表,那个时候是大成拳。


 大成拳乃郭云深弟子王芗斋在形意拳的基础上创出的一套拳法,取形意的意这个字,叫做意拳,后世被称为大成拳。


 王芗斋的话,徐重光见过他一面,还是一九二九年国术大会时,他当评判委员的时候,再有就是这一次了。


 当年赵道新投于王芗斋门下,号称高振东号称王先生门下“四大金刚”之一,那时候,他怎么不跟王芗斋说,师父,我们的传武不能打。


 王芗斋今年才来到北平定居,传授意拳,并从事著书写作,阐述中国拳术真谛,主张解除封建传统之师徒制,废除拳套招法之训练,强调应该公开教授武术界秘而不传的站桩功。


 并在报端大声疾呼中国武术渐趋不讲实战,徒尚形式之非。


 王芗斋认为武术渐渐不讲实战,而且也是渐渐不讲实战,不讲实战的原因是因为站桩功秘而不传,而不是整个武术体系全废掉了。


 传统的师徒制度,注定了一个师傅得到真传的弟子就那么几个。


 王芗斋辈分极高,尚云祥称他为师叔,为了发扬中国拳学真谛,在当时的《实报》上发表公开声明,欢迎武术界人干驾临弓弦胡同赐教,以武会友,共同研讨今後如何发扬我国拳术。


 所以在知道津门演武之后,因此亲自前来。


 跟散打打口水仗的,就是他的弟子,王选杰。


 没错,就是很多人用来论证散打胜过传武的那个人,王选杰。


 传说中被梅惠志一招就打晕的王选杰。


 可实际上,是梅惠志主持散打比赛的时候,王选杰带弟子参加,被梅惠志以出拳犯规罚下,因为不准连击和重拳打头,王选杰大怒,跟梅惠志吵起来了,就因这个结的怨。


 但是两个人并没有交手,可从那之后,梅惠志就自称一招打昏王选杰。


 然而有一个猛人,他是王选杰的同门师兄弟,大成拳高手崔有成,担任散打对较量,而梅惠志是领队。


 崔有成这个散打队教练,可不像某些教练那样是国家给的,是在散打比赛中,把散打选手全打了个遍,被破格录取的。


 他不仅打得梅惠志没有脾气,而且听说这件事情之后,还专门堵着梅惠志对他说:“我们说王选杰行,你不行。”


 梅惠志后来再谈此事,就只以某内家拳大师代称。


 八十年代,是崔有成的时代,是意拳的时代,崔有成,高京利,夏成群,夏成祥,刘耀茂等人无人敢叫板。


 那时候的散打不像现在看到的这样辉煌,而是全部都是传武的高手、大师去转型的。


 因为崔有成太能打,所以最后也是被迫离职,等他死后,武协欢喜的不得了,还专门放鞭炮庆祝,那些曾经被他打得很惨的人也开始吹嘘起来。


 崔有成有个视频,内行人可以看出他已经到了运力如球的境界,各个方向都无间断且饱满。


 当然啦,外行看起来只是发疯。


 另外,普通练武的只能用胯发出横向的力量,而他能把胯立起来砸,单用胯就能发出纵向及横向的力。


 这也是徐重光要说的,筋骨力。


 徐重光讲到这里,将音量提高了几分:“为什么要练出这种体型,就是为了下盘够稳,下盘稳是你的跨发出力气的基础。”


 “我们的武术是一环套着一环的,我们练力量,确实时练肉,但不能去练束缚住身体的那种硬块的肌肉,力量越大身体通透度越高,才能发出整劲。有了整劲才能谈明劲,暗劲。”


 “故而我们只练不影响身体的地方,那就是背部和腰部了,而肚子。”徐重光说到这里笑了一下:“更是叫做将军肚。”


 将军肚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变成了一种丑陋、肥胖的象征,但在中华文化中,将军肚是猛男,猛将,武人的象征,代表着武力值。


 而受到西方文化的入侵以及洗脑,越来越多人觉得猛男应该是全身肌肉分明,隆起地一块一块,像施瓦辛格那样。


 实际上就是后世,被某些人常常拿来推崇,拿来和传武比的MMA,拳击,格斗。


 一样是传武的体型。


 董海川的画像像极了泰森。


 薛颠、尚云祥他们留下的照片,体型跟菲多差不多。


 格斗沙皇,菲多!


 统治MMA整整漫长的八年。


 薛颠就是那个体型,你说他不能打,那就有鬼了。


 “但先贤们,对于练肉,其实有着非常清楚的认知。”


 “除了背部和腰部的肌肉之外,剩下的肌肉,要求松。”


 后世,无论是什么流派的格斗,都很清楚的知道,人体虽然有着六百三十九块肌肉,但常用的只有十几块,最常用的,有益于格斗的只有极快。


 所以那些拳击手,格斗家们做的力量训练,一样是只练那么几块肌肉的。


 相比于他们,传武还针对其他不练的那些肌肉,有着专门针对的策略,叫做松。


 传武要求“松”,摆好一个固定的姿势或动作,要的就是松下来,把最常用的肌肉完全放松,完全不用力。


 此时支持身体运动的是其他不常用的惰性肌肉,把这些惰性肌肉,平时几乎不用的肌肉全部调集起来,全部锻炼到,这些肌肉协调、统一发力,力量就非常大了。


 所以传武炼皮肉,其中练肉其实是指松肉,,松的越彻底,练的越深入,越深入能够整合的肌肉就越多,力量也就越大。


 整合的肌肉多了,发出来的力量叫“整合劲”,简称“整劲”。


 这都是符合科学的。


 整劲,松肌肉?


 在场众人齐齐精神一振,过去人们练武,常常是不知其所以然,只知道这是师父这么吩咐下来的。


 这怎么行了?


 所以这个时代,除了武术界在提倡科学地把武术的理论解释清楚,道教也在做这个工作。


 做这个工作的是陈撄宁,陈撄宁虽然是道学巨子,但却越是精通化学,他试图把道家的点石成金以化学的理论阐述清楚,并做了数次实验。


 最终虽然没能点石成金,但也成功地把石头变成了金属。


 王芗斋深有同感,连连点头。


 他也是一直提倡废除传统的师徒制度,改用学生与老师的制度,并且不能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甚至还有弟子不要问老师,老师怎么教,你就怎么练就是了。


 他与台下的尚云祥、李尧臣等人也是交流起来:“过去我们总是叫弟子,手把手地叫,虽然弟子能交出来,但是弟子也不知道为什么这么做能练出劲来,为什么要这么练不能那么练。”


 “此前我呼吁废除师徒制,但是废除了却会有一个问题,就是因为大家都不知其所以然,那之前手把手地教弟子,好歹还能教出东西了。”


 “可如果大家都不手把手地教弟子,却反而很难跟学生讲清楚了。”


 “是这个道理。”


 台上,徐重光听到他们的交流,认可道:“过去西人教学生,办学堂,都是有教材的,后来我们办新学,也是这样的道理。”


 “我们不能在没有教材,没有理论的时候,就急于跟过去的师徒制度做切割,要明白,没有成熟的理论,就不能像西人那样成批成批地教学生,反而还不如过去师徒制,多的甚至能教出几十个武术大师来。”


 比如李存义就是如此。


 不是说不能向西方人学习,而是学习之前也要先看自己,自己的环境成不成熟,具不具备,不然就是所谓的“洋房子先生”。


 “我们的训练更加注重于整体,因为我们是农耕文明,光靠自身的力量,没有办法与吃牛羊肉的游牧他们去抗衡。”


 徐重光继续描述道:“所以我们追求皮肉筋骨一起练,我一项不如你,难道四项加在一起还不如你吗?”


 “事实正是如此,我们炼皮大成的武师们,约莫有三百斤的力气,单论皮肉的力量,吃五谷杂粮的我们,就是能他整合成一股,也不是那些天天吃着牛肉,羊肉,游牧比较。”


 毕竟不是所有人,都能像薛颠,尚云祥那样,尚云祥练肉,是顿顿吃着鸡蛋,这时代,鸡蛋可不像后世那么便宜。


 “所以我们有皮肉,还有筋骨,皮肉筋骨一起成就了,加在一起,就要远胜他们了。”


 徐重光说到这里,面色肃穆,充满了对先贤的尊重:“中华武术的精髓,就是在有限的条件下,创造出对自己最有利的条件,战胜强敌!”


 “皮肉是一齐练的,皮各派有各派的,铁砂掌是用盐去磨,铁布衫是让别人用棍棒去打,我们形意拳就没有那么猛,是用药来完成的,所以我们的抗击打,就不如练铁布衫等硬功夫的人。”


 炼皮、炼骨、炼筋,这都是现实中切实存在的,徐重光要做的就是把其中的理论讲透彻,想要学西人那些搞学生制,必须得有一套完整且能讲得清楚的理论才行。


 炼皮肉,炼的是皮膜抗击打能力和肌肉的力量。


 炼筋,那些体操运动员,跳舞的人,一样也要拉筋,他们大筋的柔韧,丝毫不比练武之人差,甚至还要更强。


 而炼骨的方法有很多种,综合来看,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外家的方法,通过与硬物的碰撞,让骨骼产生裂痕,当这个裂痕长好以后,我们的骨密度就会增加。  

(http://www.ccfang.cc/novel/rKoWy68r8EP6.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ccfang.cc。书房文学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ccfa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