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房文学 > 奋斗在晚明 > 第三百六十八章 过零丁洋

第三百六十八章 过零丁洋


 果然,宁修所料非虚。


 就在陈安陈公公来香山县传旨三天后,另一位王公公也紧跟着来传旨了。


 看二人相隔的时间,估计也就是前后脚从京师出发。


 宁修只觉得好笑,万历皇帝这还真是随性而为啊,想起一出是一出!


 这位王公公年岁显然比陈太监大,宁修估摸着最少也得三十来岁。


 不过二人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在宫中都不怎么得志。


 这倒是好理解,毕竟得志的太监也不会抢着出来传旨。


 只有那种不得志的边缘太监才会想着借着机会捞一笔外快。


 当然,宁修依然好生热情的招待了这位王公公。


 这是宁修对太监一贯的原则。


 作为一个现代人,宁修深深明白太监对皇帝的意义,与太监交好可以间接让皇帝对自己的印象观感变好。


 宁修不过是付出几百两银子而已,与他现在的盈利能力相比不过是九牛一毛罢了。


 王太监带来的圣旨意思也简单,就是授予宁修广东海防道按察使一职。


 这可就出乎宁修的意料了。


 在他的印象中,海防道按察使并不是一个常设的官职。似乎只有山东登州布有海防道。概因登州的地理位置极为特殊,三面环海,故而在此设海防道。


 其他各省一般都设兵备道。


 仅仅看名字就能看出差异。


 海防海防,没有水师可怎么防?


 故而设海防道一般都会紧随着训练水师。


 万历皇帝此次在广东开设海防道,应该是认为训练水师刻不容缓了。


 至于这个官职...宁修也说不上来太多,只知道是升官了。


 明代的按察使一般指的是提刑按察使,掌一省司法。


 这个官职在明初期十分重要,与都指挥使,布政使共同执掌一省事务。


 但这一切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了变化。随着巡抚总督的常设,三使司沦为摆设。


 但再怎么摆设,这也是三品官员。一般是皇帝打发不喜欢的臣子离京的一个套路。


 当然,海防道按察使和一般的按察使不一样,负责的主要事务是海防,和刑狱不沾边。


 宁修觉得万历皇帝还是蛮慷慨的,估计张居正没少帮自己说话。


 这样也好,有了这个海防道按察使的官职,宁修便可以放开手脚大干一场了。


 由于这个官职是新增设的,吏部还在赶制官印,王公公叫宁修不要着急。


 至于官署嘛英明的好领导万历帝都替宁修想好了,便在香山县里好了。万历帝的意思是宁修仍然兼着香山县令的职务,这样就可以继续在县衙里办公,不用耗费朝廷银钱重新盖一座官署。


 宁修真是笑的肚子都要痛死了。都说万历皇帝抠门是出了名的,今天他算是见识到了。


 不过他面上还是一副恭敬的样子,这让王公公很满意。


 此先王公公和陈太监并不认识,但宁修打算带二人一起玩玩。对此二人都没有什么异议。


 宁修带他们去的地方不是别处,正是零丁洋。


 三人在仆从的簇拥下登上福船,在零丁洋海域航行着。


 宁修远眺海平面,慷慨吟诵道:“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陈公公和王公公对宁修突然发声吓了一跳。


 “呀,好端端的宁大人怎么吟诵这首诗了啊。”


 二人都是读书识字的,知道这是文天祥的诗。


 宁修笑了笑道:“触景生情,触情生情罢了。让二位公公见笑了。”


 陈安清了清嗓子,用尖细的声音道:“宁大人一片拳拳报国之心陛下自然是知道的。但宁大人可不要再说什么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话了,陛下还要倚仗宁大人整饬海防,编练水师呢。”


 宁修连忙拱手:“陈公公所言极是。”


 海上风大,不一会两个太监就被吹的睁不开眼,回到船舱休息了。


 宁修则依旧站在甲板上望着茫茫大海出神。


 几百年前,文天祥就是站在同样的地方发出的那番疾呼吧?


 可惜文天祥的报国热忱最终败给了现实,大宋最终还是灭亡了。


 宁修当然不希望历史重演。


 既然皇帝陛下授予他海防道按察使之职,他就要对的起这个官位。


 有国岂能无防,尤其是海防。


 宁修决议要用三年的时间练出一只强大的水师来。


 对于编练水师所需费用朝廷说的很模糊,只说叫吏部尽力配合,实在不行可以从内帑来拨。


 对此宁修是不敢苟同的。


 他深知大明行政效率的低下,对职责不明的情况,相互之间扯皮踢皮球的情况更是很常见。


 尤其是涉及到钱的问题。


 如果是由户部拨钱,毫无疑问会有截流的情况。


 据宁修估计至少会有一半银钱被截流贪污。真正到宁修手头的甚至连一半都不会有。


 如果是从内帑拨,情况会好很多。


 因为内帑是皇帝是私库,文官们不会染指。


 拨钱也是由太监来的。


 太监虽然也贪财,但和文官不同,他们不敢丝毫违背皇帝陛下的意念。因为他们的一切都来自于皇帝的恩赐。惹恼了皇帝,下场便是被杖毙卷上草席子丢到乱坟岗。


 所以宁修更希望这笔钱由内帑来拨。


 乍一听起来似乎很不合理,但仔细想想还是有道理的。


 毕竟京师三大营的费用都是从皇帝陛下的内帑中出。奖赏将士的银子也多是从内帑中划。


 朱家向来是公私不分的。


 当然还有一种情况是朝廷拨一部分,让地方筹措一部分。


 这是宁修最不愿意看到的情况。


 因为如果是这样,他还要和广东各府县的官员结怨。毕竟这些人会认为是宁修分了他们一杯羹。


 如果不是宁修他们会贪的更多吃的更饱。而因为宁修,他们不得不拿出一部分用以整饬海防,编练水师。


 而且相互之间扯皮的情况会更多,地方与朝廷扯皮,地方与地方扯皮,官员与皇帝的扯皮...


 想一想就让人觉得头疼。


 ......


 ......  

(http://www.ccfang.cc/novel/rftQe4.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ccfang.cc。书房文学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ccfa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