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房文学 > 唐朝贵公子 > 第四百九十九章:第三只看不见的手

第四百九十九章:第三只看不见的手


 陈正泰对陈爱芝是没有一丁点的客气的。


 新闻报的影响其实不重要,这可能对于办报的陈爱芝而言,这报纸已成了他的如同生命一般的事业。


 可对于陈正泰而言,自己花了钱,这报纸就是陈家的传声筒,为了迎合销量,而失去了传声筒的功能,那么……这新闻报存在与不存在,就都不重要了。


 武珝见陈正泰神色渐渐变得冷峻,似乎也明白了陈正泰所恼火的地方在何处,忙道:“其实……他只是有些不知大局而已,等将来,他自然会明白的。”


 陈正泰则冷冷地道:“这个时候,但凡要成大事,首先就要凝聚人心,如此,才能发挥每一个机体的功能,将所有的资源,统统攥成一个拳头,只有这样,才能发挥最大的力量,甚至是开山移海,也不在话下,可以做到无往而不利。陈家现在想要干大事,也是如此,必须做到每一个人围绕着设下的这个大局朝着一个方向去干事,但凡一个人有了私心,哪怕这个私心,是想保持眼下自己经营的这个产业,表面上好像这个产业保住,能为陈家得利。可实际上,一旦大局被破坏,那么陈家便要伤筋动骨,甚至可能跌入万丈深渊,届时,就算留下一个新闻报,又有什么意义?”


 “平日的时候,新闻报如何经营,这是他陈爱芝的事,可到了关键时刻,就必须随时做好牺牲和遭受重创的准备,唯有如此,这世上才没有任何事是做不成的。”


 陈正泰顿了顿,又道:“现在,这个家伙成日哭哭啼啼,并非是我这个人冷酷无情,实在是此人实在让人讨厌。你明日下一个条子给新闻报吧,以我的名义,狠狠申饬陈爱芝,倘有下次,直接开革他的总编撰之位,肯听话和肯顺从的人多的是,不缺这一个。”


 武珝回应道:“知道了。”


 陈正泰的脸色这才缓和。


 其实陈正泰是能理解陈爱芝的,那新闻报就如同是他的孩子,他依旧认为自己是陈家人,认为新闻报销量增长对于陈家是好事。


 只是……陈家不是只有新闻报这么一个产业,那数十处大大小小的产业,陈正泰必须做到尽力掌握,决不允许有人见小利而忽视大局这一套!


 一旦如此,那么看似陈家规模庞大,可实则却不过是一盘散沙而已,迟早要遭来灭顶之灾的。


 说罢,陈正泰便起身道:“好啦,你忙吧,我再去探听一些行情,噢,对了,你还记得看不见的手吧。”


 “呀?”武珝抬眸,定定地看着陈正泰。


 她对陈正泰所谓的看不见的手,可谓是记忆犹新,那看不见的手,每一次都引发了精瓷的暴涨啊,不记得才怪了!


 “用不了多久,我就要放大招了。”陈正泰满脸信心地微笑道:“毕竟……还是有人保持着冷静的,若是不放出大招,拿出第三只手来,这一局战役,总会有一些漏网之鱼,这就要美中不足了,还是让大伙们齐齐整整的好!所以……努力的囤货,听我号令。”


 第三只手……


 武珝若有所思地喃喃念着。


 她满怀着期待,此时此刻,极想知道,真正的大招究竟是什么?


 可她想要询问时,哪里还看到陈正泰的身影,显然他已经走了。


 到了傍晚时分,夕阳的霞光洒进陈家的大堂里,陈正泰在这里见着了邓健。


 邓健这个长史,可谓干的风生水起,如今天策军移防到了宫中,宫中的规矩更森严,火枪和火炮的操练只怕是不成了,所以只能进行一些体力的操练!


 这反而给了参军府不少的时间灌输他们的理念,所以邓健很忙碌,若不是陈正泰召唤,他是绝不肯出军营一步的。


 “见过师祖。”邓健行了个礼。


 陈正泰让他坐下,笑呵呵的看着他道:“怎么样,新军如何了?”


 “日夜操练。”邓健道:“不曾懈怠。”


 陈正泰便笑了笑道:“很好,现在新军已是天策军了,乃是天下军马之首,正因如此,所以才要好好的做表率。是了,前几日让你准备的奏疏,你准备好了吗?”


 “已准备好了。”邓健现在的身上都不免带着几分军人的气质,面上古板而带着几分冷峻,不卑不亢。


 此时,他从袖里取出了一份奏疏,而后送到了陈正泰的面前。


 陈正泰将奏疏接过来,打开细细的看了一眼,不由感慨道:“写的很好,很工整,你这行书进步了不少,文词也没有错漏,不愧是邓健啊,为师得你,如得一……”


 陈正泰本想说,如得一臂,可细细一想,好像最近的臂有点多,老是搞这一套,也是遭人烦的。


 于是便道:“如得一腿!”


 邓健自然无法理解陈正泰内心的,他皱眉道:“只是这奏疏过于惊世骇俗,师祖真的打算让我进上这份奏疏吗?”


 “进上吧。”陈正泰认真地道:“这不正是你想要做的事吗?现在就给你这个机会!你是天策军长史,虽在军中,却也是大臣,说出自己的想法,又何错之有?”


 邓健却带着几分顾虑道:“只怕这奏疏进上去,不会有什么效果,陛下也一定不会恩准。”


 陈正泰便道:“君上肯不肯采纳是一回事,可为人臣者,畅所欲言,这是本份。”


 “既如此……”邓健倒是干脆利落起来:“那么学生便不妨一试。”


 陈正泰将奏疏交还邓健,道:“尽管去试吧,胜败在此一举了。”


 邓健觉得陈正泰这番话有些奇怪。


 胜败……在此一举?


 这话怎么听怎么都觉得有深意!


 不过,听了陈正泰的话,邓健再没有犹豫了。


 既然师祖都把话说到这个份上了,自己又怕什么呢,粉身碎骨而已!


 当日……一份奏疏便送至尚书省。


 三省震动。


 这破天荒的一份奏疏,以至于令房玄龄和杜如晦拿着都觉得有些烫手。


 中书、门下二省大臣收到消息,纷纷抵达了尚书省,众人都不约而同地看向房玄龄,而房玄龄……却是苦笑以对。


 上书的人,职位并不高,禁军长史,也不过区区的五品罢了。


 不过上书的这个人,身份却极敏感。


 敏感到什么程度呢?


 此人出自天策军!


 长史这个职位,本就是万金油,厉害的,若成为都督府的长史,放在外头,就属于上州的刺史,地位超然,完全可有独当一面,成为封疆大吏。


 而若是寻常州的长史,可能不过是七品小官,小透明的存在。


 而天策军……虽然并非是都督府,地位却是超然的存在,邓健这个人,虽然只是五品,可权力却很大,他几乎代表了皇家,以文职节制了一支禁军,偏偏这支禁军,还被冠以天策之名。即便是那些三品的都督府长史见了此人,只怕也要客客气气的。


 可偏就这么一个人,此时上了一道奏疏。


 推行永业田,均分土地,按户籍予以农户土地。


 这就是奏疏中的内容。


 这奏疏一上来,房玄龄都吓着了。


 若是哪一个傻瓜上了这么一道旨意,倒也罢了,偏偏上这道旨意的人还是邓健。


 这……就有点让人警惕起来了。


 永业田的制度,乃是关陇集团的体制,为了让征募府兵,在关中和陇右等少部分区域,让良家子们分取土地,而后朝廷随时征召他们,成为朝廷的主要军事力量。


 可是这永业田制度,只是在小规模里进行,邓健的请求却不同,他要求全天下均分土地,授予天下人永业田。


 傻瓜都知道,朝廷手里,哪里有土地,又如何给天下人授田呢?


 那么唯一的可能……就只有一个了,这地……从世族手里得来。


 此时整个大唐,世族占有的土地尽三成,而且大多都是肥沃的土地,因而粮产高达五成。


 这是一个极恐怖的数字,除非瓜分世族,要不然,这份奏疏是根本不可能实行的。


 “房公,你看这邓健……”


 “哎……”房玄龄皱着眉头摇头道:“此人糊涂了。”


 有人冷笑,接下来说话的人乃是门下侍郎刘忠,刘忠道:“我看,他不只是糊涂吧,而是有的放矢。”


 房玄龄眼眸眯成了一道缝隙,垂头:“刘相公这是何意?”


 “可不要忘了,此人乃是天策军长史。那么……天策军的背后又是谁呢?”


 此言一出,众人都下意识的将目光落在了紫薇殿的方向。


 这才是真正让人忌惮的原因啊。


 既然邓健不是个傻瓜,那么为何会上这么一道根本不切实际的奏疏?


 而这道奏疏,足以挑动天下人敏感的神经。


 因为任何人都不相信,邓健上这道奏疏,有太多的内情,这可是天策军的长史。


 房玄龄想了想道:“诸公多虑了,陛下并无此意,陛下是何等人,怎么会分不清轻重呢?”


 “呵……这可不见得吧。”那刘忠颇有几分气急败坏。


 试问坐在这里的人,哪一个人家里不是有许多的土地的?


 刘忠冷冷地道:“房公可不要忘了,天策军在两个月之前,突然移防宫中,这难道就不是征兆吗?陛下何以连禁卫都信不过了呢?”


 一言惊醒,众人倒吸一口凉气。


 若是继续去联想,还真是……越来越清晰了。


 陛下没有做声,但是并不代表陛下没有想法,不是?


 现在陛下的心思,大家是越来越难猜测了,从天策军移防,再到邓健的这道奏疏,甚至再联想起前些日子,陛下对百官的失望,这由不得人去多想啊!


 房玄龄又是摇头道:“不可多做联想。”


 刘忠便绷着脸道:“那么,倘若房公一味否认,我就问你,能否立即申饬邓健,或者直接罢黜这邓健,以儆效尤。”


 房玄龄下意识的就道:“这天策军非三省可以节制,三省如何能罢黜他?”


 “这就是了。”刘忠不甘心的道:“所以邓健才上这一道奏疏,目的已经不言自明了。天下授田,这是无稽之谈!可现在种种的迹象,难免让人担忧。”


 “不妨如此,我这便去见圣驾,问明陛下的心意?”房玄龄苦笑着道。


 众人都摇头。


 刘忠更是忍不住地出言讽刺道:“若是直截了当的去问陛下,陛下十之八九是要否认这是他的意思的。陛下乃是马上天子,怎会不知徐徐图之的道理?他现在不过是先让邓健吹吹风而已。若是我等束手无策,将来再继续收紧,最后一步步谋划,才可成事。只是到了那个时候,我等还有立足之地吗?”


 房玄龄也不禁火了,说问陛下,陛下矢口否认,你们不相信。将这奏疏留中不发吧,你们又存疑虑。那到底要怎么样?


 房玄龄也冷起了脸来,只道:“此事……再议。”


 再议……


 还能怎么再议?


 无数针对着邓健的怒火,似乎已经开始酝酿了。


 可是……这个消息终究还是出来了,而且速度很快,无数的流言蜚语传的满天飞。


 紧接着,李世民亲召百官,表明了自己的态度,邓健这奏疏……确实有些荒唐,这是无稽之谈。


 可是没有效果。


 因为李世民不可能把心挖出来给大家看。


 你是皇帝,你最大。


 可大家都觉得你李二郎,想挖大家的根哪。


 于是乎庙堂上闹的不可开交。


 而最直接的后果,则是直接体现在了市场上。


 地价暴跌。


 是的,每一个人都想跟李二郎拼命,只要你李二郎再说一句授田,大家就和你拼了。


 每一个人都磨刀霍霍,就等着你李世民敢冒天下大不违,干出这等丧心病狂的事来。


 可是市场是不讲这个的。


 市场就是……大家察觉到了这可能出现的危险。


 毕竟当今皇帝也不是省油的灯,说不定他就真的掀桌子了呢!


 他这桌子一掀,大家能把他怎么办?像当初对付隋炀帝一样,让李二郎人心尽失,大家一起动手,反他娘的,保住自己的土地要紧,这没有错。


 可是……李世民终究是李世民啊,这是一个神话级别的人物,至少他创造了许多不可能人力完成的事。


 那么……任谁都要顾虑将来土地当真被剥夺的风险了。


 这就如同一柄悬在每一个人头上的剑,你怀疑它可能会掉下来,也可能不会掉,但是只要你无法确保它一定不会掉下来,你就会产生顾虑。


 而这种顾虑和恐慌的情绪,投射到了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


 哪怕李世民再三下旨,表示我不是,我没有,别瞎说。


 可人的内心恐惧却是无法破除的。


 于是一些小门小户,开始卖地,地价不断的下地,已经到了临界点。


 出人意料的是,往年的时候,那些小门小户一旦开始卖地,往往更大的世族会想尽办法吃进,最后导致世族的土地越来越多。


 可是这一次,一方面是世族没有足够的资金。另一方面似乎也被这恐慌所感染,居然坐看着……土地的价格不断的暴跌。


 此时……


 一直稳如磐石一般的太原王氏,终于坐不住了。


 他们买了不少的精瓷。


 可是对于抵押土地继续投资,却是表现出了极大的警惕。


 有人会为了暴利而一下子上头,也有人……依旧还能坚守着底线。


 可现在……太原王氏也感觉自己有些顶不住了。


 一方面,是土地的价值不断地下跌,甚至还存在着可能出现巨大动荡的隐患。


 而另一方面,投资精瓷一本万利。


 卖地的风潮开始席卷。


 拿土地去质押的风潮更是甚嚣尘上。


 在王氏族人们商议了一夜之后,他们终于有所行动。


 投资精瓷……


 眼下投资精瓷,才是天下唯一能够保本和图利的手段,其他各家,已经借此赚了个盆满钵满,王家不能甘居于后!


 于是第二波质押土地的热潮……已悄然而来。


 而精瓷的价格……终于飞天了。


 七十五贯……


 这疯狂的价值……已经让所有人瞠目结舌。


 在不断上涨的这个过程中,不知多少人,曾认为这精瓷的价格会有被打下来的可能。


 可是……这些如陈正泰这样的人,预言精瓷价格上涨过快,质疑其价值的人,却一次次被新一轮的暴涨所打脸。


 人们嘲笑那陈正泰,都说陈正泰这狗东西,早就被人把脸打肿了。


 可与此同时,再没有人相信,这么个玩意,会有跌价的可能。


 精瓷似乎变成了春秋时期诸侯们的青铜鼎,谁家鼎多,谁就比较牛叉一些,市面上,所有人传闻着某某某家有多少精瓷,而后发出啧啧的称赞。


 在价位达到了七十五贯的时候,已经不再有人相信,这东西会有跌价的可能。


 它已成了神话。


 这反而更加推高了它的价格,如今市面上卖精瓷的人,几乎已经成了傻瓜一般的存在。


 你三十贯卖了,就意味着损失了四十五贯,四十五贯啊,多少年不吃不喝才攒来的。


 到了月末,则已到了八十一贯。


 ……………………  

(http://www.ccfang.cc/novel/zPdyrzwgeQr.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ccfang.cc。书房文学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ccfang.cc/